“珍珠”悄然滑落,“文博”闪亮登场。在刚刚开幕的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主会场,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刚刚遭受“珍珠”袭击的厦门市的展台的惠安女的影雕秀了。
在福建的惠安有个中国雕艺城,那里汇集了石雕、木雕等各种雕刻艺术品及为雕刻提供配套服务的百余家商铺,其中,最让人称奇的当属影雕。
影雕是闽南传统手工艺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工艺,简单地说就是在石头上作画,画布是经过水磨抛光达80度以上的蒙古、新疆黑胆石或福建的青斗石,画笔是带有似针一样细小的特制的合金钢头的凿子,有了画布和画笔,但不需要颜料就可以“画”出形象逼真的图画来,靠的是控制凿眼的密度、深度、角度,可以想象一下其难度,每一个凿眼不是随便凿上去的,力度、分寸的把握是关键。影雕永不褪色,不变形、不怕风吹雨淋,是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家居装饰及收藏品。
影雕师大多为女性,估计是因为她们比大老爷们更细心和更有耐心吧。因为影雕的工艺和苏州的刺绣又有些类似,通常有人把它类比为在石头上绣花。一个合格的影雕师需要苦学6年才能出徒,基本是靠老一代的师傅传帮带、手把手的教,比硕博连读的时间还要长。
同样,一幅成品的影雕作品的完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就拿一幅80× 120厘米的风景画来说,一个成熟的影调师按每天8小时正常上班,大约需要雕刻1个月的时间。如果是人物肖像甚至是创作的作品,需要的工期就更长了。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影雕女的凿子每分钟要凿100-120次,基本上一刻也不停,按照这个速度,一幅画就是一百五十万次呀,正是这种毅力的支撑,形成了疏密相间、深浅适中的凿眼,形成了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影雕艺术品。
(崔元星
国际商务策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