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胡慎之宋体杀母心理咨询师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 |
http://s3/middle/557d95a1ga0ef52feb9f2&690
受访专家: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机构资深心理咨询师
文/羊城晚报记者
春天让人迷乱,各类自杀和伤人事件频频发生,众位读者只怕早已从最初的惊叹变得麻木了。可是,一则儿子杀母的消息日前却被各大网络转载,令人震惊的是,杀人犯竟是个离15岁还差3天的初二学生!由于不满母亲对他的管束,在其同学的配合下,他持菜刀挥向母亲,并将尸体掩埋在附近地里,随后仍若无其事,第二天照常上课,直到3个月后东窗事发,才交待了自己杀害母亲的经过。
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无惧杀戮?为什么屠刀偏偏对准了亲爱的母亲?为什么犯下滔天罪行还能沉着冷静?心理专家指出,人的自我要求被压抑得越深,反抗就越激烈,攻击性就越强。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对孩子百般控制,造成小孩“被压抑”的问题也格外突出。
暴力是为了反抗“被控制”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历史上常见的“官逼民反”便是如此。但用它来告诫父母,只怕很多人都不服:“给小孩子吃得好、穿得暖,还供他上学,照顾无微不至,唯独怕他在成长过程中走歪路,所以看得紧一点,难道错了吗?”
物质上很满足,精神上很压抑,是当代独生子女的一个突出问题。广州市向日葵心理咨询机构资深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说,以前的家庭有很多孩子,父母的关注点比较分散。但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和孩子粘得很紧,尤其是母亲,巴不得把小孩拴在身边看着。过多的控制,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和压抑。这种被压抑的愤怒发泄出来,就表现为脾气糟糕,甚至出现语言和行为暴力。那么,是不是小孩要做什么都随着他呢?也不行。一味满足孩子,只会让他们无法发展自我,到社会上去容易遇到挫折,带来更多的痛苦。到时,孩子又会反过来怨恨母亲,把母亲当成一个“坏妈妈”。
“道德可以阻止攻击性。但消灭坏妈妈的时候,他的道德感不会焦虑。”分析初二学生杀母的心理根源,胡慎之认为,那个孩子的内在愤怒一定很强烈。但也不排除他可能有多重人格,对别人很和善,对家人却很暴戾。面对母亲的时候,可能就是另一种人格在运作。
父亲不能缺席孩子的教育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边大叫“我要杀了你”一边对父母拳脚相向的孩子。大人们对此都一笑了之,父母也觉得孩子还小,随便发发脾气不用理会。殊不知这种态度不但不能消除孩子的愤怒,还越发助长了孩子的暴戾。
胡慎之表示,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如何让他们不光爱自己,还要爱别人,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好好思考。当然,家长的责任最大。“你对孩子的爱会不会太重了”、“能不能只是单纯的爱和关注,不要附加太多功利性的期望”、“爱的表达能否不要局限于物质的给予,增加精神上的交流”、“可不可以少一些命令和阻止,多一些建议和鼓励”等等,这些都是父母要反思的问题。
有一位中学生曾经在她的作文中写道:“生命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当一个人被过分要求时,往往会走向极端。”我们需要孩子有自我减压的心态,但同时,我们也得小心控制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不能把压力过分地堆积在孩子身上。而且,父亲应该是给孩子建立规则感的那个人,而不是自己缺席了,把责任推给母亲。正如前文所说的初二学生杀母三个月后才被发现,中间父亲去哪了?妻子消失了这么久为什么不觉得奇怪?事件背后可能就潜藏着夫妻关系的疏远、冷淡。而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生养的孩子100%会有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