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唐山大地震》非常感人,在电影院观看泣声一片。之前,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感人,并由此有过猜测。
http://s10/middle/557d95a1ga0ec6ec44619&690
四川地震的时候,本人去过灾区做志愿者,担心自己情绪一下又被激发出来,所以一直处于想看而拒绝的状态。还是选择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法,买了DVD在家一个人看。昨天,在家看了这部电影,确实很感人,我相信许多人的情绪被电影中展现出来的人性所击中了。我也被击中了。
整部电影中描述的主线是爱、抛弃感、愤怒、内疚、自责、死亡恐惧等情感。总体来说,冯导是一位看问题很深入的人,也是个很敏锐的导演,非常可贵的是,他懂得把如何把这些情感刻画出来。
王(方)登,一个被妈妈放弃的小女孩子,一生在逃避着被抛弃的恐惧,并因此而产生无法抑制的愤怒,但最终她原谅了母亲,也原谅了自己。
李元妮,一个放弃女儿的妈妈,一生倍受内疚的折磨,用自己的生命去自责,并进行自虐式的自我攻击,最后,她被原谅了。
王(方)登
张静初扮演的方登,在地震中与弟弟一起被压在废墟中,求生渴望中希望妈妈来救自己,但当她听到妈妈说“救弟弟”后,那一刻她是绝望的。因为这样的绝望,她直接把愤怒发泄到了妈妈身上,她放弃了自己的身份,放弃了整个家庭。只有在她被领养后,取名字的时候,她还是会保留着与爸爸的联系,她取名字叫“王登”,这个名字改变了原来的姓——方,保留了原来的名——登,这代表她并没有完全的离开这个家,或者说代表着保有父母对自己的爱——名字是爸爸取的。现在,爸爸不在了,代表着爸爸的姓也就可以改变了。
王登开始了她新的生活,在新家,她一直维护着爸爸,更愿意接受爸爸的爱,对自己的养母表现出很大的抗拒。这是她将内心对妈妈的愤怒,直接就投注到了养母身上。因为她害怕被妈妈再一次的抛弃,直接就用离开家,来疏远关系,并且几个暑假都不回去看妈妈。只有等到妈妈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才去体会养母对自己的爱,但这样的爱还是不足以融化她内心对妈妈无意识的仇恨。
养母注定会是给悲剧人物,从一开始收养王登的时候,她已经被王登烙上了坏妈妈的印记。这并不代表她不好,只是她的命运与王登联接的时候,她已经没有选择了。最后,王登接受养母的亲吻,还有就是王登女儿被外公抱着给外婆敬酒的时候,一声稚嫩的“姥姥”,也算是给死去的养母公正的平反吧。
她一直让养母有种担心,就是这个女儿会离开自己。这是一种被动变成主动的心理机制,因为害怕被抛弃,做出主动要抛弃他人的姿态。好比是害怕离婚的人,整天遇到问题先提出离婚那样,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样的机制一直在王登身上产生着作用,她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又一次用主动抛弃,来应对被抛弃的恐惧感。在她最后一次与男朋友谈话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了解我,你也不会懂,我是唐山人,我是从死人堆里活过来的,爸爸就躺在我身边。也许从那一刻开始,她已经决定了不会让自己的生命再一次被抛弃。因此,她宁可辍学,宁可付出一切代价,也要保全肚子里那个幼小的生命,因为那象征着她自己,她会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肚子里的孩子,那一刻,她就是自己内心那个完美母亲的替身,永远不会抛弃自己孩子的母亲。
王登女儿不小心打碎了别人家的花瓶,并被对方孩子诬陷了,女儿说了一句话:“不是我打碎的。”这个时候,王登没有任何的话语,无声中看着窗外,她的内心又一次体验了人生的不公平,体验到深深的哀伤。她也曾深深地体会过妈妈的不公平,命运似乎又一次重复在女儿身上,她能说什么呢?
愤怒,可以让人产生力量感,去应对内心的无力。当年,母亲的一句“救儿子”,留在王登生命中的印记用她的原话讲:“我是忘不掉。”这句话代表着被抛弃的感觉、死亡的恐惧、爱的断裂。她一直被这样的无力感所包围着,因此她表现出的行为是离开所有人,让爱她的人担心。这是一种愤怒到极点的攻击行为,类似有些人用自杀去攻击身边的人。
元妮
一个因为无奈的决定而失去了女儿的母亲,她用一生的自我攻击,去应对内心的内疚感。什么是内疚?什么是愧疚?内疚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伤害了他人所产生的道德情感。愧疚的程度要轻很多,更多的是自我自恋修复。有个例子可以区分这两种情感:一个男人,因为自己裤子拉链没拉,把一个女孩子吓到了,这时候,这个男人心理会有愧疚体验。假如把那个女孩子吓死了,这时候,内疚感就产生了。元妮的话:“没了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没了。”她把女儿的“死”归到了自己的身上,因此,一位爱孩子的母亲,亲口决定了自己孩子的生死,哪怕是无奈的,她也无法承受这样的内疚感。“她逃到了那么远的地方。”这是元妮对于女儿恨自己的一种解释,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女儿深深的理解。多么伟大的女人,在自己如此痛苦的状态下,她还能去理解别人。
元妮也并没有接受新的情感,这并不能完全说爱她丈夫一个人,因为她的命也是丈夫用自己的生命换的。这是一种关乎生死的爱,没有其他的爱情可以替代。她把自己的情感定格在地震发生,丈夫失去的那一刻。从此,她在回忆中度过。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一年又一年的停留在原地,她不希望自己过得“花红柳绿”,她拒绝新的情感进入,也拒绝改变环境,这一切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我虐待的方式,但也是自我救赎的方式。有些缺失,需要用一生去弥补;有些生离用一辈子的完结才能结束。
当元妮跪在女儿面前的时候,并对女儿说:西红柿我已经洗干净了,妈妈没有骗你,这时候她并没有得到女儿完全的谅解。只有当女儿揭开自己的墓地那一刻,女儿真正的体会到妈妈的爱与无奈,这时候,女儿才真正的原谅了妈妈,并开始责怪自己。这样的转换过程,就在那被压抑了32年的哭泣中完成。恨的消散,爱的回归,是在旧的结束,爱的重建中诠释了一句话:打破旧的关系,才有机会建立新的关系。悲伤,是对失去的哀悼,也为重建吹响了号角。
养父
一位用爱去浇灌养女枯竭心灵的父亲,他认同了养女内心“好爸爸”的样子,他一直保护着自己的养女,并给予她宽容的爱。当他知道自己养女失踪以后,对着养女曾经的男朋友斥骂的时候,他对于养女的爱表现得如此真切。再一次见到自己女儿的时候,他的愕然,蹒跚的脚步,一切心路历程,全都在那一刻被表现了出来。当过父亲的人,一定能够体会到那时的心情。这样的父亲,化解了女儿对世界的仇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信任。
方达
一个被母亲给予过三次生命的儿子,对于母亲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他的一句话可以表达出对母亲的情感。他对自己的女朋友说:我妈不喜欢你,我们就吹。是的,母亲的位置在他心里是最高的,高到需要用一生去回报母亲的爱。他成为了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哪怕是有叛逆,也还是为了能早日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而去打工挣钱。他对妈妈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也是很无奈的。他的无奈在他与妻子争吵着是否回妻子家过年的时候,那种压抑的小声争吵,以及想为母亲买房子那一刻责怪母亲的话语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对姐姐的愧疚,直到揭开姐姐墓地时候,对姐姐说出那一句话,才似乎大舒一口气。“每年买书,都是两套,你一套,我一套。”他对姐姐的愧疚,只有在姐姐原谅妈妈的时候,他才能解脱。对于自己的生命,只有在去四川地震救灾的时候,他寻找到自己新的价值。喝水的时候,那个静默的镜头,说出了他心里很多的痛苦和哀伤。
唐山政府很人性,建立了地震纪念碑,让人们有一个集体表达哀伤的地方。在哀伤中,人们才有了蜕变的机会。
一部电影,放大了人的爱恨情仇。两次地震,展现出人性的感恩与救赎。虽然我们不可能经常遇到自然灾害,但其中的亲子关系,家庭冲突,每天都在演绎。人性的考验,人性中的真、善、美,在我们面对内心的时候就可以触碰到。这部电影,让许多人面对了自己,也反思了自己。所以,它感人。
珍惜身边的一切,哪怕我们曾经感受过被伤害。仇恨也好,内疚也好,最终我们要的是心安。宽容地对待你身边的人,也就是爱护你自己了。千万不要到一切已成过去时才体会“没了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样的人生,太多遗憾。人为的造成遗憾,人生会被我们自己越过越没有意义。
顺带说一句,哭着看完电影的人,或者你内心有太多需要处理的情绪和情结,建议找专业人士聊聊,或者通过学习,完成自我成长。
冯小刚,谢谢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