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坚冰:
下雪大量积雪结冰后被踩实。物理特性和硬石头较为接近。摩擦力略小但完全不会滑。主要的问题是凹凸不平,骑在上面非常颠簸和费力。抓地力强危险性小。
平坦冰层:
未大量积雪而结冰。相比坚冰较为平坦,摩擦力则较小但不至于危害骑车反而很省力。主要的问题是因为冰层不够厚,随时可能会转化为碎冰甚至滑冰状态。抓地力较强危险性小。
碎冰:
结冰之后因没有继续下雪且温度回升,冰层逐渐融化,不再坚固。骑上去之后冰层直接碎裂下陷。物理特性和夏天吃的刨冰一样。摩擦力大,但因为轮胎陷在冰层中侧向运动受阻,因此非常不稳定,会出现剧烈摇摆。抓地力强危险性中。
滑冰:
介于平坦冰层和碎冰之间的一种状态,无法理解其成因。冰层坚固如平坦冰层,已经明显出现了弱化现象,但不会像碎冰那样破碎。表面呈透明色,极为湿滑,几乎没有任何摩擦力,无论骑车还是走路都极为凶险。滑冰大量出现在行人集中的区域比如寝室楼正门外、通往自行车棚的阶梯、自行车棚内走道等等。通往自行车棚的阶梯才四级,但每天摔在这里的人无数,爬这四级阶梯让我有种当初玩暴雨操作侦探雨天爬坡的感觉,肾上腺素大量分泌手心直冒汗,必须戴上手套随时准备手撑地,甚至借助旁边生长的灌木作为抓手。抓地力极弱危险性极高。
浅雪层:
下雪后积雪未结冰,并且积雪可以轻易用轮胎排开。浅雪层对骑车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排开雪颗粒需要额外发力,但雪层本身使得道路摩擦力也降低了。抓地力强危险性低。
深雪层:
积雪未结冰,但积雪已经无法轻易排开。和碎冰的状况类似,因轮胎卡在雪层中引起车身剧烈摇摆。但深雪层的规律性较好,而且即使摔倒也有雪层做垫背,因此情况相对乐观。抓地力强危险性较低。
最大的问题在于,以上六种路面组合是随机混合出现的,并不是说一个地方就固定一种情况。
特别危险的首先自然是滑冰的情况,几乎没有任何摩擦力,骑车上去就是完全无规律的各种侧滑。
然后还有就是转弯的时刻,无论哪种情况转弯都是危险的,因为在摩擦力下降的那几种路面,摩擦力下降导致无法提供足够的向心力,速度过快就是摔。(早上有个家伙骑车超我,前面就是转弯,我就知道他要糟,果然摔了个脆的)而在摩擦力上升的那几种路面,轮胎会陷入冰雪层或者较为颠簸不平整,这样的情况下过弯也是很危险的。
另一种危险则是在过马路的时候,下雪之后横道线和柏油路面结冰情况并不相同,我们都知道一个轮胎同时处于两种抓地力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可能的结果就是毫无预兆的泄力和侧滑。
而刹车也是凶险异常,很多时候是原先骑得好好的,稍稍刹车马上就莫名其妙的摔了。所以现在都采用脚刹车的技术,慢慢减速后直接脚点地。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不知道更大的暴风雪来到之后会是怎么样……
至于鞋子。平底运动鞋肯定自寻短见了。深坑纹的登山靴和雪地靴防滑性能也非常弱(虽然肯定是比平底强很多),更多是心理安慰。不过雪地靴是高帮,内绒布外防水,所以非常温暖,在后雪层中行走特别舒适。而登山靴的坑纹在脚刹车的时候也可以发挥不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