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唐山狼,秦皇岛的小绵羊”。上中学时常被校外混混儿拦住要钱,我一咬牙,一跺脚,一狠心,就跟他们做了一阵朋友。不敢狐假虎威,只求保财免灾。混混儿文化不高,但久在道上,俗话谚语往往出口成章,比如这句“唐山狼”就让我念念不忘,以至日后混迹北京,遇秦皇岛兄弟打趣,逢到东北大哥攀近,不改欺软怕硬本色。
纵然“狼行成双”,京唐相距又近,不论何时何地总能撞见老乡,但多是无意,真正有心一见的,唯姜文而已。
我自幼爱看电影,常喜做八卦总结,无聊之际,曾做一题考人:谁能既演过皇帝,又演过太监?答案可能很多,我的只有一个,姜文。那时候他还没演秦始皇(《秦颂》),我看过的是《末代皇后》中的溥仪。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太监李莲英》,姜文说一口河北方言,我一度听成唐山话,后来才知是李莲英老家河间土话。九十年代前后,我游荡于唐山市丰润城乡结合部,信息闭塞,却沉浸于电光幻影间,不知魏晋——直到姜文携《阳光灿烂的日子》来唐山宣传。那是1995年,我上高二,正热衷于搜集八十年代的《大众电影》和香港电影的报刊资料,哟,姜文居然是唐山人?
说来惭愧,我那个时代,身边同伴中,争气的都通过高考闯出了唐山,余下除了自诩“唐山狼”的混混儿,就是曾跟他们鬼混过的差学生,我是高不成低不就,勉强在唐山市里的一个大专混日子,每夜睡在早已破败的录像厅里,不想明天。1998年的秋老虎时节,我百无聊赖的骑车在市里乱逛,行至唐山宾馆,偶然瞥见一则告示,“姜文导演《鬼子来了》招聘群众演员。”正如一道灵光,劈开混沌的大脑,甭管我报名的欲望有多强烈,还是遵循着“狼行成双”的原则,回宿舍拉同学一起去应试,“你生就一副汉奸相,不去白瞎了这张脸了!”“人姜文要的就是一口唐山老坦儿话,你怕啥呀?”动员半天,无一人肯去,我有点懵了,只敢暗恋八年不敢行动的人,哪有胆量自己去应试表演呢?什么唐山狼?我是唐山虫。几天后,当我有意的迟疑着路过唐山宾馆时,那告示不见了,嗯,意料之中。
2000年,出我所料,居然面试成功应聘到老家的电台做DJ,每日只需对着根本不看自己的导播声情并茂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农业天地!”对我这种表面狼实则兔的暗弱人类来讲,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工作了。未几,做得有声有色,开了一个娱乐栏目,专门介绍影视讯息并播放电影录音剪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我的胆子越来越大,就这个时候,我看到了《鬼子来了》,当然,是盗版的。
必须承认,当知道姜文第二部导演作品的命运时,我的第一反应很阿Q:“还好当年没去面试,就算成功大家也不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我啊。”一边安慰虚荣心,一边看《鬼子来了》,放完碟,半晌无语,脑子里只想,这么牛X的片子……姜文现在心里得多挫败啊?老乡这么厉害,我是不是也像上次把《活着》自制成电影录音剪辑那样,再广播一回《鬼子来了》呢?
后来的答案当然是现实的,我不是狼,真正的狼,其实不必成双。劣根性,岂独“伪唐山狼”哉。至于我见姜文的故事,最后的落脚点其实已经与老乡无关,那时一次相当亲切而尴尬的会面,详情容下回再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