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龙已过知天命之年,他和观众都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成龙不适合再拼命了;成龙需要转型,找到一个合适的戏路与观众的期望接轨。
观众不是无情物,但对成龙当年高难度的谐趣动作的印象根深蒂固,所以《新宿事件》放弃幽默放弃动作转攻暗黑演技的转型并不成功。但新作《大兵小将》走的戏路就很成功,因为成龙回归了自己的传统:京剧。他自幼师从京戏训练班,与洪金宝、元彪、元奎师兄弟接受严格的戏曲舞台训练,他与王力宏这对“大兵小将”恰似戏曲武戏中的老丑与小生,二人关系是冤家对头,动作又要配合无间,成龙保持了一直以来的杂耍特色,飞石杠杆折叠刀箭各种道具用得有趣,身手依然灵活,动作场面绝对比在好莱坞拍的那些好看许多,与王力宏“公平决斗”一场更糅合了美国默片、日本武士片和京剧舞台的丑角肢体技巧,足以让人忆起黄金时代的成龙风采。多场追逐场面仍旧好玩紧张充满游戏感,甚至也有跌落山崖的玩命镜头——的确,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成龙,亲自担任动作设计的武戏,相对保持了固有水准。

《大兵小将》号称“古装公路片”,一路遭遇追兵、强盗、野人、圣人、歌伎各色人等,固然惊险重重,但绕来绕去,其实也可换做舞台格局,两三步千山万水,五六人千军万马。故事简单,主线干练,主题也鲜明。任成龙演惯小人物,但这个“大兵”又有不同,不仅是战场老油条,更兼有农民式的朴实、狡黠、和执著,擒获敌邦将军艰难跋涉带回国,只为领赏换几亩良田,一路上任你千般诱惑万般艰难,也不能阻止我回家的路,但若国破,家又何在呢?成龙演活了这个“大兵”,也贯彻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寓教于乐”的方式,以反复强调“只要活着,倒霉也好,受伤也好,都挺好的”和急切回家种庄稼的台词和歌咏,传达反战色彩浓厚的普世人生观。
影片最后结局很微妙,一心只求安稳的“油条大兵”成龙选择“国破家何在”,曾经志吞天下的“好战小将”王力宏成王后却“不战而降”,二者选择貌似殊途,实则同归为歌伎在神树上挂着那块木牌:和平。只有和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至于争取和平是什么方式,可以各自选择。从这点来看,《大兵小将》的主题概念其实与张艺谋的《英雄》十分相似,连最后的字幕说明都有八成雷同,成龙一直希望与张艺谋合作,如今看来,似乎这部最合适。
客观而言,《大兵小将》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是成龙风格的一次集中升华,虽然部分对白、歌咏、道具反复强调略显刻意,但总算诚意可嘉。而让我颇感遗憾的是《大兵小将》对几位演员有些“大材小用”,“高手”于荣光和“圣人”牛奔(即犇,一打这个字就出现乱码,奇怪)出场即逝,“信使”王宝强那场“什么情况”笑果最强,若多几场这样的戏,该片喜剧部分绝对超过《三枪》,可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