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信·少壮派成长备忘录(上)

标签:
杂谈 |
分类: 摘星手 |
香港电影这30年(1979——2009)风起云涌,堪称百年港片史最气象万千之时期。其中跌宕起伏,大概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可谓全盛期,97前后应为低潮期,《投名状》(2007)之后进入转折期。若从一个影人角度管窥这30年间变化,窃以为,少壮派叶伟信不失为合适人选。他在全盛期入行,从底层做起,于低潮期一鸣惊人,至转折期大展拳脚;最难得是擅长各种题材类型,鬼片、江湖、枪战、喜剧、功夫、文艺,无不涉猎,皆有成就——较之那些全盛期意气风发,如今已成明日黄花的前辈同年,无疑更有资格代表愈战愈勇的香港影人。
若从影迷角度,叶伟信同样值得研究和亲近,他本身就是Cult片发烧友,每部执导作品总有概念包装和趣味表达,虽然也有妥协和失手,但始终保持一个影迷的激情心态。正因如此,叶伟信在香港电影转折期才应有更广阔的上升空间,而追溯这位少壮派的影坛传奇,想必对有志影迷也颇有借鉴价值……
初入江湖·全盛期的龙套
1985年,叶伟信中学毕业不久,凑巧看到新艺城登在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正中下怀。他自认念书不好,但很喜欢看电影,最想做编剧,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很多编的故事,好像不用读大学啊”。为此,叶伟信读书的时候已经演过话剧,暑假期间也去工人俱乐部过一些编剧和导演课程。
去新艺城面试很顺利,叶伟信被施南生招进来做Officeboy(办公室文员),每天做的还真是与剧本有关的工作:“就是在打印新艺城的剧本,当时的复印机是一张张的印,我试过有一天从上午九点钟复印到下午五点钟,想想看,他们拍电影,有时候一个剧本印十套都不止,那就累死啦。”这种遭遇与杜琪峰70年代初入TVB不爽做Officeboy完全一样,但有理想的年轻人绝不甘心于此,叶伟信开始等待机会。当时新艺城刚拍完《最佳拍档》,正值一派蓬勃景象,公司需要很多人从事不同的工作,也给员工不同的选择。叶伟信选择了去剧组,同批的年轻人中有个叫张嘉辉的,选择去学剪接,后来成为知名剪接师,与叶伟信合作了《叶问》。
·郑则仕带我入行
在剧组,叶伟信认识了郑则仕,“拍完《何必有我》,他就给机会我当场记了。他真的教我很多东西,也为我想很多。虽然我只是场记,但他开会讨论剧本的时候,都叫我去,哎,你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他希望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他的朋友,平时也不摆明星、导演的架子,对我们很好,让我们没有害怕的感觉,我们都敢说一些话。后来他觉得我应该往副导演这条路上走,他常常说,做事情你要往120分去做,因为你肯定不会做到120分,但是你打个八折都快100分。”
对叶伟信来说,郑则仕是带自己入行的贵人,“如果没有他,我就不认识电影是什么”。郑则仕本人正是港片全盛期的受益者,全凭演技杀出一条血路,尝试自导自演自己做老板,又能提携后进,可谓最好的前辈。只是,“黄金十年”虽然市场繁荣,却导致大家为追求票房利润,而忽视了创作新意,王家卫、关锦鹏倒是拍出了《地下情》、《旺角卡门》,但他们也是做了多年副导演和编剧才熬上位。叶伟信初入江湖,纵怀电影梦,终究毛头小子一名,反正每天有工开,前景如何完全暂不必想。
1990年,叶伟信参与拍摄《瘦虎肥龙》,第一次与洪金宝合作,虽然名为副导演,但更多时候只是一个跑龙套的——“他(洪金宝)理你是谁啊,我们都是小朋友嘛,拍动作的时候,副导演没有什么可做,大哥的团队已经很多人了,所以我们很轻松的。这部戏我常常做什么呢,躺在地上的一个人,打戏嘛,总有人被打倒在地上,人不够,大哥说,哎,你来躺下试试看,因为我不用打的,每天都换衣服躺在这里,又要有钱收,好开心啊。”不过,洪金宝的专业素养也让叶伟信受益匪浅,后来二人在《杀破狼》和《叶问》合作,洪金宝的身份分别是演员和动作导演“他分得很清,如果做演员,他会给演员的意见,做动作导演则始终要听导演的,一点压力都不会给你。”
·钱永强给我机会
时为90年代前期,叶伟信做副导演已经弓马娴熟,虽说私下也看了不少电影补课,梦想有朝一日能升任导演大展宏图,却始终不见机会招手。还好那时港片依然走红,叶伟信每日风风火火奔走片场工作,很难得闲。1993年,经朋友介绍,叶伟信担任《天龙八部之天上童姥》的第二组副导演,另外一个副导演则是他好朋友劳剑华(后来执导过《阳光警察》、《猪扒大联盟》)。《天山童姥》虽然是徐克重掀古装武侠片巨浪的跟风之作,但始终是永盛公司的大制作,也曾赶赴上海拍摄,对叶伟信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因此认识了《天山童姥》的导演钱永强,此人以擅拍女性题材闻名,托港片全盛期之福,也搭上末班车执导了《天山童姥》这样的大制作。之后钱永强自组公司,找叶伟信过去帮忙,这一帮不要紧,居然福从天降,叶伟信的导演梦就此实现!
“当时我做《青春火花》副导演,刚拍了七天多吧,他又要开一部鬼片,就是《夜半一点钟》,他说我让你来做导演,哇,我能行么?他说,我跟你一起合导。”本来钱永强想让叶伟信独立执导,但毕竟是第一次,《夜半一点钟》的女主角袁咏仪已经拍了《新不了情》,还有演第一个故事的叶玉卿,当时都很红,大牌演员不可能对新导演有信心,“所以要对他们说是钱永强和我联合导演,但在拍的时候,钱永强只是在背后看或者旁边帮帮忙,都是让我去面对他们,对我非常好。后来拍完了,他就觉得,他不必署名,导演只提叶伟信就可以了。”
作为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叶伟信至今仍记得《夜半一点钟》公映时与杜琪峰的《无味神探》对打。“我赢了他!因为我们是鬼片嘛,鬼片在香港总有一定的票房,为什么我会这样记得呢?因为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杜琪峰很好嘛,我听一些电台节目,他们就很不服气的,鬼片都能赢了杜琪峰。”将近而立之年,终于有机会做导演,叶伟信也算得偿所愿,但香港电影的形势却愈来愈不妙。以叶伟信的两个伯乐为例,90年代中期,郑则仕自组公司投资制片失败,不得不拼命接戏还债,后来甚至转战内地电视剧市场。钱永强投拍《青春火花》失利,曝出赖掉主演尔冬升片酬的丑闻,惨遭圈内千夫所指,导致难以在香港影界立足……显然,两位前辈的遭遇不是个例,如果不是香港电影的疾速衰落,很多事情本不该发生,可惜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郑则仕与钱永强自身都难保,叶伟信也只能自求出路。
1996年,许多影人都开始没戏可拍的时候,叶伟信却在琢磨有没有机会再做导演。适逢港片低潮期,必须有过人之处才有资格脱颖而出,叶伟信的自信和长项又在哪里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