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抽刀断水——“港台片”合流溯源

(2007-09-20 23:54:58)
分类: 乱弹指

 

从《火烧岛》说起

 

混过录像厅的影迷,大概都看过成龙、刘德华、洪金宝、梁家辉主演的《火烧岛》,纵然未必佳作,但总算是一部热闹火爆的动作港片。停!《火烧岛》算港片么?别看演员都是香港巨星,毕竟导演是“台湾王晶”朱延平;监制是当年的台湾演员工会理事长柯俊雄;连动作指导都不是成家班或洪家班,而是台湾“好小子”导演林万掌;再加上那个众所周知的黑色传说,《火烧岛》应该划为台湾电影无疑。

 

不过,若真如此,《火烧岛》的制作方“乐大”又为何宣称是香港电影公司?于是,一个令电影史家学者伤透脑筋的问题再次浮现:曾经有太多身份混乱的电影,难以区分究竟是港片还是台片!由此也证明,台湾和香港电影业一度密切到焦不离孟的程度,以至港台电影“正值蜜月”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内地媒体刊物及观众干脆不搞什么分流界定,笼统合称为“港台片”了事。

 

香港与台湾电影的合作始于何时?一度难分彼此的“港台片”成于何时?不妨从台湾电影的源头说起……

 

“台语片”缘何绝迹

 

众所周知,台湾自制的第一部电影为1949年的《阿里山风云》,导演则是后来去香港发展的张彻。无可否认,台湾电影业发展较之香港既晚且慢,但五六十年代国语与台语双语片并行的境况却十分类似,只是港产粤语片最终打败了国语片,台湾本土台语片却败给了国语片。而台语片之所以后来几近绝迹,除了政府大力扶植国语片,“中影”倡导、李行执导的健康写实片《蚵女》、《养鸭人家》、《路》叫好叫座;台湾最大的电影发行公司“联邦”引进的港产国语片连破票房纪录亦是重要原因。

 

李翰祥胡金铨开疆辟土

 

1963年,香港大导演李翰祥在“联邦”与“电懋”的暗中支持下叛离邵氏,来台自立门户组建“国联”。他从香港带来一批电影制片及技术人才,兴建片场制度,推动明星制及宣传行销概念,8年间拍出20多部国语片佳作,不仅成功奠定台湾民营制片基础,更对整个台湾电影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967年,“联邦”尝试电影制作,专门从香港请来胡金铨开拍创业作《龙门客栈》,结果风行台港两地,开启台湾武侠片热潮。同年,黄卓汉在香港注册“第一影业”公司,却以台湾为主要拍摄基地,紧跟《龙门客栈》之后拍摄大量武侠片,同时亦制作不少文艺爱情片,成为首个横跨港台混淆身份的电影制作公司。

 

“底片退税”推波助澜

 

进入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轰动世界,之前争拍古装武侠片的港台各大小电影公司亦改拍近代功夫片。功夫片为台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说到制作水准和专业人才,台湾则远不及香港。为了吸引香港影人来台拍片,台湾新闻局在1973年专门制定了香港电影公司可以“底片退税”的政策(意即香港携往台湾拍片的底片虽然在入关时先报税,但拍完底片出关时却可将税金全数退回,这样算来,其实等同于免税优惠)。此后,以张彻、吴思远为首的大批香港影人(包括80年代的袁和平)相继赴台拍片。

 

就香港影人而言,台湾的“底片退税”政策固然颇具诱惑力,大量外景及实景拍摄亦是他们来台拍片的主要原因。对此,张彻曾回忆:“我成立长弓之初,并未准备去台湾。当时我改变了武侠片的戏路,转拍清末民初的南拳功夫片,然而香港的搭景技术也就是邵氏好,邵氏既流于工厂化流水作业,其他片场的搭景更不高明,于是势必趋向拍外景实景,又非香港环境所长,才想到移师台湾。”

 

打着港片旗号的台湾电影

 

相对于香港电影公司享受“底片退税”的优惠,台湾本土制片公司则必须负担高额的底片入口税。台湾武打片制作水准本就不及港片,如此一来,制作成本又高于来台拍摄的港片,处境无疑雪上加霜。无奈之下,台湾影人只好想出一条“降低成本”的高招:直接在香港登记公司,然后以香港电影公司台湾外景队的名义在台拍片!事实证明,这招十分奏效,并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如拍摄《火烧岛》的“乐大”电影公司,资金和制作班底都来自台湾,但因公司在香港注册,电影片头亦打着出品方“香港乐大”。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打着港片旗号的台湾电影,然而按照影片出品方划分的公认标准,还是会被算做港片。

 

港星与台星身份大错位

 

香港影人在台湾取景拍摄,台湾影人在香港注册公司,港台电影界的合作亦因此愈发频繁,更令两地电影从业者多了大把出头和赚钱的机会——台湾女演员(如陈萍)闯荡香江不惧以“肉弹艳星”形象示人,反正这类影片的裸戏在70年代的台湾大多会被删减,既可扬名又可保存颜面;香港动作影星罗烈可以应台湾片商之邀,在某功夫片中担任男主角,反正只拍一天便领一万港币片酬(赚钱手段与前时郑伊健接演泰国《咸蛋超人》相似,只在开头结尾露出主角真面目,其余皆是戴面具替身,自然不用拍多长时间)。久而久之,早年在香港生活并走红的王羽、刘雪华后来反而成为台湾影视名家,来自台湾的王祖贤、吴倩莲则往往被视为港星。

 

不得不提张艾嘉

 

哪位港台影人对两地电影交流及发展贡献最大?六七十年代当属名导李翰祥、胡金铨、张彻;八九十年代则不能不提影星张艾嘉。她以歌星及电视主持身份出道,70年代开始演出不少港台电影,后来尝试导演工作,无论演技,抑或导技都多次获奖项肯定。1979年,张艾嘉与梁淑怡在香港创办“比高”电影公司,创业作为香港新浪潮名片《疯劫》(许鞍华执导)。80年代加入新艺城,不仅主演《最佳拍档》系列大受欢迎,还担任新艺城台湾分公司总监,网罗了杨德昌、柯一正等影人,监制了《海滩的一天》、《搭错车》等片,直接推动了台湾新电影的发展。90年代中期,张艾嘉的香港“比高”与台湾“中影”合拍的文艺爱情喜剧《新同居时代》叫好叫座,堪称“港台片”蜜月末期代表作。30多年来,张艾嘉奔波港台,或演或导,或自编自导自演,炮制出很多港台电影界联手创作的佳话。

 

 

可惜好景不长,至90年代中期,台湾片商不再投资港片,港片亦失去台湾市场。虽然两地影人近年依然合作频繁,但一度难以区分只能笼统称之的“港台片”却早已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地域涵盖更广的“华语片”(内地主力投资,港台创作班底,市场主攻内地)。既然融合大势如此,就该眼光放长远,不必局限于港台,陈可辛(《投名状》)甚至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都能看明白这一点。无论如何,翻过“港台片”这页历史,新的篇章已经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