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影脚 |
老实说,这电影第一遍我没看懂。但若有兴致多看几次,反复品味之后,或许能窥出些玄机。
我只能说看《太阳》第一遍的感觉:姜文是在用胶片写小说啊,而且是我熟悉的作家莫言、余华、刘震云那种梦幻风格,又或者是王朔《我的千岁寒》。如果这些小说能原汁原味的拍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将是一个范本。
恕我眼浅,从来没有想过,一部电影的叙事结构、画面、配乐的结合,能让我产生一股阅读写意小说的共鸣和快感。或者说,只有用小说语言才能描绘的带些荒诞味的激情现实世界,居然被《太阳》拍出来了。是以,我稍晕,微醺。
看过《撞车》、《通天塔》,《太阳》的环形结构并不显奇,相比前两部,故事看似略嫌单薄散乱,或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其实不然,正如焦雄屏所说,《太阳》充满隐晦喻意。以我观之,《太阳》并不以剧情张力取胜,影片由画面景象到配乐歌曲和台词对白,无不激情澎湃,又故布谜阵,需观者反复参悟。
更有甚者,姜文这次野心更大,难度更高,他执导的每部电影都带有强烈的时代感,《阳光》的成长记忆,《鬼子》的中日聊斋,即便今时观者未必亲历,却始终能找到集体宣泄的出口,《太阳》号称讲述20世纪50至70年代的中国人的情感欲望和压抑,显然这是一段熟悉又遥远的历史。熟悉是指近几年《美人草》《芳香之旅》《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普及,遥远则是对当代年轻观众而言,不了解,或提不起兴趣去了解。
还好,《太阳》用小说的语言描摹那个年代,疯恋枪梦四段,瑰丽奇幻,妙趣横生,可只看热闹,可耐心解读,也可茫然不懂,深浅皆宜,反正很好看。尤其黄秋生、陈冲的那段“恋”,无论演技对白,抑或剧情节奏,都好玩之极,引发全场持续爆笑,结局又郁闷之极,个中隐喻不由让人生出解码之心。当然,若只享受娱乐趣味或绚烂影像,《太阳》亦不逊于《阳光》、《鬼子》。毕竟,向来激情风趣的姜文可以自传自恋,却不可能拍出一部艺术大闷片。
言尽至此,再说《太阳》,是否仍懵懂,只能在重看之后了。
前一篇:近况流水账
后一篇:抽刀断水——“港台片”合流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