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卦掌 |
《20 30 40》(2004)
导演:张艾嘉
主演:李心洁、刘若英、张艾嘉
主演:李心洁、刘若英、张艾嘉
关于三个女人的故事,以前印象最深刻的是《人在纽约》,尽管导演关锦鹏极力淡化影片的政治意味,但戏里戏外都是来自两岸三地的斯琴高娃、张艾嘉、张曼玉,所代表的鲜明地域文化性格却挥之不去,因此影片最讨巧的地方自然是三个女人每周相聚一次的碰撞和宣泄。相比之下,以年龄角度审视女人的《20 30 40》就显得简单直接:三个女人,互不认识,即便在同一场景出现,也只是各怀心事的陌路过客;三个故事,独立成章却又以非线性的结构同时展开,她们唯一相关的情节是都经历了一场小地震(台北嘛,大家知道的),各自的情感亦由此受到波动。
这部由张艾嘉携两位爱徒打造的都市女人戏,并非高举“独立”大旗的“女权电影”,反而用温情和喜感讲述了三个细致生动的女人故事。二十岁的(李心洁)困惑于事业梦想和同性微妙情感,虽然尽皆不顺,却依然有青春可供挥霍。三十岁的(刘若英)想有个爱情归宿,但在与两个情人的周旋过程中,信心不足及自怜自艾的危机感却日甚严重,而她那个极不真实的所谓“天降姻缘”完满结局,其实只是向现实妥协的迫切表达而已。四十岁的(张艾嘉)遭遇婚变打击后,尽管一度寂寞无聊,所幸最终勇于面对现实,学会自立自强,乐观成熟且风韵犹存的女人自然不乏异性追求。
《20 30 40》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及感动,说到原因,或许是影片的故事意念分别由三位女主角提供,她们在片中演绎的亦是对各自年龄层的亲身感觉和体验,又怎能不入戏?不传神?但更重要的,还是师徒三人创作的故事、角色无一例外的采取直面现实的态度。纵然李心洁尚未蜕尽追求事业理想的青春懵懂;刘若英依旧延续自怜自伤的心态;张艾嘉甚至孤寞绝望到想自杀的地步,但她们最终都选择了最现实的生活轨迹。——毫无疑问,这种态度会令观众感到熟悉和亲切,似乎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身兼编、导、演的张艾嘉,此次继续将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注重细节刻画等女性导演的特点发扬光大,但影片呈现的许多生活妙趣却仅见于其八年前的作品《今天不回家》。经历浪漫情怀的《心动》、《想飞》后,这位已知天命的才女如今重拾自嘲喜感,足见豁达心态。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角及客串阵容十分惹眼,除了梁家辉、黄秋生、任贤齐三位熟脸扮演女人眼中不同感觉的男人外,齐豫、陈升、张洪量三位歌坛老将的意外现身,更为《20 30 40》凭添了些许令人回味的意趣,当然这只限于如我等怀旧之辈了。
——————————————————————————————————————
《男人四十》
导演:许鞍华
主演:张学友、梅艳芳、林嘉欣
近年来反映中年男子生活的影片很是风行,比如获奥斯卡奖的《美国美人》、日本影片《失乐园》和中国内地的《一声叹息》、《谁说我不在乎》等等,这些影片关注的角度虽然各有差异,但都涉及到了婚外恋和家庭危机。由此而见,对于中年男士来讲,这两点确实是令他们很头痛的问题。
作为当代香港电影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许鞍华的电影对社会、历史、家庭本来就充满人文关怀,而身为女导演的她,对人际关系、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也是其长项,这在其作品《男人四十》中都有所体现。
影片主人公林耀国(张学友饰)是一位中学国文教师,表面看来工作倒还平和,教书育人,自得其乐。家庭也算美满,夫妻融洽,小康生活。但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必不可免的要引发矛盾,《男人四十》最开始给我们展现的是林耀国和老同学聚会时所表现出的失衡心态,当年他的学习成绩最好,可过了20多年,别人混得都有车有钱,惟有自己仍是穷教书匠一个,虽然他总是拉着一个远不如自己的街头混混同学阿锐(葛民辉饰)做垫背,但当一位同学说他已将这顿丰盛的晚餐埋单时,他终于控制不住了,于是出现了让我感到可笑的场面:强烈要求要AA制。好在我们的主人公于此只是有一点失衡而已,最后他还是去为自己有钱同学的儿子去补习每小时800块的中文课,(无奈叹息)这才是在现实社会的所谓规范下正常的作为。
其实《男人四十》落墨最多的是师生恋和家庭伦理格局。女学生彩蓝(林嘉欣饰)爱上了她的国文老师林耀国,林耀国极力避免麻烦,却又恐怕过分的避嫌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理。而既漂亮又具现代感还有些多愁善感的彩蓝,又让他想起了当年的同学现在的妻子陈文靖(梅艳芳饰)的年轻倩影,于是禁不住心生涟漪。但是真正让林耀国走出越轨一步的是他当年最崇敬的国文老师(庹宗华饰)的出现,原来他的妻子当年和自己的老师也有一段师生恋,并且妻子还怀上了老师的孩子!这位当年逃避退缩、如今已然病入膏肓的盛老师打乱了林耀国一家20多年的平静生活,林耀国对盛老师既恨又敬,并对妻子细心照顾这垂死之人的作为表示不解不满,同时竟有意无意心怀矛盾的循着老师旧路和彩蓝发展师生恋——身处如此境地,“男人四十”的故事终达高潮。当然,影片的结局并非我所料想的俗套:林耀国的师生恋无疾而终,只因这已不是他的那个时代,彩蓝也并不是当年的陈文靖。
许鞍华是一位非常大气的导演,她的影片(如《投奔怒海》《书剑恩仇录》《今夜星光灿烂》《千言万语》)都有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关注。而她的这部力作《男人四十》在表现中年男人的家庭生活时,也并不仅限于家庭生活和师生恋,还有他对种种来自社会的压力的反应,因此影片内容颇有张力。就这一点来比较,国内同类题材影片冯小刚的《一声叹息》就略显苍白,黄建新的《谁说我不在乎》则稍嫌肤浅。
影片《男人四十》的另一个特点是淡而有味,全是以日常生活推动情节发展,这和许鞍华的另一部作品《女人四十》很有些相似,但两者风格却有差别,《女人四十》以萧芳芳等人不露痕迹的生活化表演而大放异彩,《男人四十》则更注重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表现风格有内敛化的倾向(如张学友、梅艳芳),不过,饰演中学国文教师的张学友虽然在表演上很下功夫,但总觉得有斧凿痕迹,反倒不如他当年在《旺角卡门》、《喋血街头》中挥洒自如的演出。梅艳芳因戏份较少,且多为内心情感演绎,虽然完成得很出色,但给人印象不深。影片最大的亮点应是饰演彩蓝的林嘉欣,其自然不加矫饰的女学生形象确实令人心动。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将《男人四十》列为年度推荐电影的评语中有一句是“寄托了对传统中国文化遗产的无限深情”.观完影片,方觉此言不虚:由于男主人公是国文教师,所以片中表现了很多中国文化方面的东西,比如不断出现背颂苏东坡《前赤壁赋》的情景,还有讲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等等。而林耀国给学生上阅读课时竟然用的是钟阿城《常识与通识》中的“爱情与化学反应”一文,实在让我羡慕死了,要知道他们只是帮高中生,当年我怎么没遇到这样的高中老师?另外,《男人四十》的粤语版本和国语版本中有一段关于有位学者来港访问的细节不太一样,粤语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来港访问,国语版则是余秋雨。究竟是有禁忌,还是两地文化口味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