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敲水蜡烛去》

(2013-12-01 20:46:53)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敲水蜡烛去》作者:有心无明

11月8日,去西区邮局提了480本《敲水蜡烛去》,这些书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过来的。

书的封面由白黑两色组成。大片的白色,似乎很容易令作者的朋友先入为主的臆想此书之始作俑者,寓哀悼之意于其中,而触景伤情矣!

水蜡烛,风物名也,雅俗咸备,南北通用,或更有寄托美好之物(人)易逝之叹息:悠久的历史文化一如水蜡烛之寄身传统的屋檐下,其魅力虽无法言语道断,然与此功利泛滥时代却难以交融。

而近代中国“洋务”分子弃典雅文言文如草芥,且美其名曰:实用。白话文之所以在今天被视作世界三流文字,原因即在此。

还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作者石三夫的祭日就要到了。《敲水蜡烛去》的编者赵健雄先生赶在这时候把它刊布面世,自然是想借此作一个了断或者说纪念。

作为朋友,似乎确实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抚慰自己的失友所带来的伤痛。

此书的题跋分别为浙江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长卢敦基与浙江《联谊报》副刊“浙江潮”责编赵健雄的“笔墨”。二先生对此书的评价都颇高,话都说的很客气。前者以为作者的文笔由俗入雅,以俚语方言入文学殿堂,手段之高明,遍观浙地,无第二人可以并肩。而后者则从“缘起”入手,介绍了此书的来龙去脉,笔锋多带情感,一路读来,令人情不自禁,唏嘘不已。跋文对该书的阅读角度尤其作了独到的见解,以为此书应放在古今语境以及地域人文变化这种大背景下去理解月旦,觉得这本集子应该是博物馆里面的物事——可以传世的东西。都是知人的论。高屋建瓴,目光如炬,卢,赵二位在中国文化界,思想界享有数十年之清誉,确是名下无虚。

聊聊数行,且取雪泥鸿爪之意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