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4.6包产到户(7)

(2023-04-23 12:01:20)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活着

记得当年我、霍刚和方梓涧我们几个知青,曾跟寨子上许多农民讨论过怎样才能调动社员群众积极性、把队里生产搞上去?而面对这个问题几乎所有被问到的人都明确地告诉我们:按照现行体制根本没这可能!

后来搁农村呆时候长了,每天耳濡目染的、渐渐的也想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为啥说集体生产很难搞好?

你想一个农民要为自己干活,最后所有劳动成果都归其个人所有;而如果给集体干活呢?即使干得再好最后也得按“人七劳三”比例分配。也就是说打下的粮食百分之七十得按人头摊,只有百分之三十的部分才按劳分配。你想要照这么分的话,即使是壮劳力一年干再好,到头来又有多少粮食能落进个人口袋呢?哦,每天倾情倾力地付出,忙活一年最后所有劳动成果得先倒进“集体经济”这个大池子里稀释一下,然后自己再拿个小瓢儿按规定的比例往出蒯,就算你把池底刮下一层来、又能蒯出多少“干货”呢?

有一次我、霍刚和方梓涧我们仨,和几个青年农民在田间小憩的时候,我曾问过他们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让他们自己选一种自认为最理想的生产组织形式,会咋选?

由于当时我们下乡有段时间了,跟绝大多数农民也都混熟了,彼此已有了一定的政治信任,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时还是比较放松、没啥顾忌的。

记得当时多数人都主张应当划小核算单位:将队为基础改为组为基础,成员自由组合,人数越少越好。“总之人越多越搞不好!”这是当时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