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创作的主旨其实是反对“难得糊涂”
(2009-06-06 18:05:46)
标签:
李恒昌王小波作品主旨反对愚蠢明辨是非难得糊涂郑板桥文化 |
王小波创作的主旨其实是反对“难得糊涂”
李恒昌
今年4月9日,王小波逝世11周年之前,曾经接受济南某报社记者的采访,谈到了王小波一生最主要的工作,提出了王小波创作的主旨是反对“难得糊涂”的观点,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以下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记者:听说你非常喜欢王小波,还写过一些关于王小波的评论?
李恒昌:是的,我非常喜欢王小波的著作,他的“三部曲”,以及他的随笔,我都有看过,特别是他的《黄金时代》,尤其喜欢,看了好几遍。在读王小波的作品过程中,也写了一些关于他的读书笔记,谈不上评论,大概写了十多篇吧。其中,有一篇15000字的《王小波小说误读》曾刊发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评论》上,还被评为07年度中国铁路文学文艺评论奖。去年,王小波逝世10周年时,我还和朋友共同制作了一个动漫短片《思想的光波》,算是对他的纪念。
记者:在你看来,王小波是怎样一位作家?
李恒昌:个人感觉,王小波是一位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作家。他的最大可贵之处,在于给我们塑造了那个时代,我们社会的另类“多余人”——王二。通过王二这个形象,带给我们一些真正的“人文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王小波和王朔有相似之处,都属于“非体制内”作家。但是,他们又有很大的不同。王朔的作品,重在对所谓正统思想的批判和消解;而小波在批判和消解的同时,注重重建,或者说,他更在意的是重建。
记者:我感觉王朔和王小波风格根本不同啊?
李恒昌:不错,王朔和小波的风格的确不同。王朔是站在所谓“顽主”的立场,以玩世不恭的姿态,用所谓“痞子”语言,实现和完成对所谓正统人物、正统思想的批判;而王小波却是站在一个明辨是非者的立场,以一种非常认真的姿态,用非常“幽默”的语言,实现对那些貌似正确的人物和思想的批判,同时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他们两个在风格上的不同在于,一个是顽主,一个是顽皮;一个是嘲讽,一个是幽默。
记者:那么,王小波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李恒昌:随着对小波作品理解的加深,个人越来越感觉到,小波的最大特点是“明辨是非”。小波短暂的一生,从事了很多工作,干了很多事情,思考了很多问题。但是,我认为,他一生干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做一件事情——明辨是非。这其中包括他写小说,也包括他写的大量随笔。
记者: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小波是一个明辨是非的人?
李恒昌:这很简单,看看他的随笔集《我的精神家园》,或者《沉默的大多数》就会找到答案。在《我的精神家园》自序里,小波曾经谈过那个萧伯纳关于“明辨是非”的故事。小波的可贵就在于,他是一个立志做“明辨是非的人”的人。他要明辨是非,不仅是喜欢这样做,或者仅仅是一种语言和行为习惯。在他看来,明辨是非,是他的一种社会责任。
记者:小波为何要执意明辨是非?
李恒昌:小波执意明辨是非,根子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东西是非不明,很多貌似正确的东西,实际上是些谬论在害人、害己、害社会,而且,社会上有很多“愚蠢的人”,或者说是“糊涂蛋”,在误导我们。
记者:你是说,小波反对愚蠢?
李恒昌:不错,小波反对不明事理的愚蠢的人。他反对愚蠢最主要的理由是,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不言而喻的事情。同时,还要看到,小波反对愚蠢,并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而是反对那些愚蠢里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的人。也就是说,那些故意装愚蠢的人,用句时尚的话,叫“扮愚蠢的人”。
记者:扮愚蠢的人?
李恒昌:是的,就是那些头脑中装有利益判断开关的人。有些问题,他们明明知道究竟谁对谁错,哪个正确哪个谬误,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拿着“不是当理说”,故意装糊涂。
记者:郑板桥先生曾提倡“难得糊涂”。
李恒昌:在我看来,话到这里,我们已经触摸到了王小波文学创作的主旨,也就是,他坚决反对那些是非不分、得过且过的“难得糊涂”。尽管王小波从来没有这样说,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解。也许,这也是我对王小波作品的另一误读吧。或许,当初,郑板桥先生提出“难得糊涂”时,并没有预料到对后世的影响。事实上,“难得糊涂”作为很多国人的思维方法论和处世哲学,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进步和发展,成为国人劣根性的一大标志。从这个角度看,小波坚持“明辨是非”,其功莫大焉!
2009年6月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