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仁或礼,而是乐
(2009-06-04 13:24:29)
标签:
李恒昌孔子论语思想核心仁义礼乐新观点于丹文化 |
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仁”或“礼”,而是“乐”
李恒昌
最近,就孔子思想的核心问题,本人接受了济南某报记者的专访。以下是采访具体内容:
记者: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问题,似乎以前早有定论,你是怎么想到重新审视和研究这个问题的?
李恒昌: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来自于一次和朋友的聊天。当时,与济南知道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管理学专家解鹏先生闲谈,他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大家所公认的“仁”或“礼”,而是“乐”。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兴趣。
记者:那么,你认可他的观点吗?你对此有研究吗?
李恒昌:是的,我认可他的观点。回来之后,我找了很多资料,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关于孔子思想核心是“仁”或“礼”的说法,其实是在历代统治者引导下的一种误读,孔子思想的核心,应该是“乐”。
记者:那你们究竟是依据什么得出的这一结论?
李恒昌:首先,“乐”在《论语》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论语》一书,40多处提到了“乐”。当然,在孔子那里,不同语境下的“乐”,有不同的含义,有的是指“欢乐”、“快乐”,有时候是指“礼乐”。但是,两个“乐”在本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
记者:能不能详细说明一下“乐”在《论语》中的突出位置?
李恒昌:《论语》开篇第一条,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悦”、“乐”和“不愠”,其含义都是“快乐”的“乐”。要知道,虽然《论语》不是孔子亲自编撰,是由他的弟子们整理的,但是,把它放在第一条,显然有一定的目的。在这里,有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意思。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说的也是这个问题。
记者:可是,我感觉,这三句话,都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话,能不能直接把他们看做哲学问题?
李恒昌:不错,这三句话,是关于学习、交友和对自己认知的日常生活问题。但是,这恰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因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与西方思想家的不同就在于,他属于“实践理性思想家”,也就是他习惯于把思想引导和贯彻到世间生活、伦理感情和政治观念之中,而不是抽象的玄思。这一点,是著名美学大师李泽厚的观点。
记者:那么,在你看来,孔子的“乐”,究竟是什么含义?它应该包含那些内容?
李恒昌:孔子的“乐”,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几乎涉及日常生活、情感道德和政治伦理的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学习为乐,以交友为乐,以谦虚为乐,以仁为乐,以善为乐,以和为乐,以孝为乐,以义为乐,以亲近自然为乐,以简单生活为乐等等。
这些内容,体现在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中,像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等,可以说比比皆是。
记者:在此之前,很多专家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或者“礼”,那么,你怎么解释“仁”或“礼”与“乐”的关系?
李恒昌:在我看来,“仁”和“礼”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相对于“乐”,它们只是方式、渠道或者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孔子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乐”的世界,这其中包括社会个体的个人的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的祥和融洽,以及整个社会的欢乐和谐。从这个角度讲,“仁”与“礼”应该是孔子的方法论,而“乐”才是孔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说,孔子思想的核心,应该是“乐”,而不是其他。
记者:请问,你如何看待于丹讲《论语》?
李恒昌: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于丹关于《论语》的观点,但是,于丹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的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这句话中,也可以证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乐”。
2009年6月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