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雄主义的大纛

(2006-05-13 15:28:18)
分类: 自言自语

英雄主义的大纛

 

英雄主义的大纛

  

李恒昌

 

1    武松塑像带来创作灵感。找到了要表达的东西。写一个有血有肉的武松。

 

那年八月,我到山东阳谷县景阳冈参观游览。景阳冈上武松的塑像给了我很深的震颤。在我的印象里,武松是一个打虎英雄,一个锄暴安良的武夫。可是,塑像带给我的是另一个武松。他身挎大刀,胸前却挂着一串佛珠。询问导游,才知道武松后来到杭州城外的六和塔出家当了和尚。当时我就想,究竟是什么让一个铁血硬汉遁入空门的呢?看来,武松绝对不像我以前想象得那么简单。回来的路上,我发现了自己要写的东西。我要把武松从《水浒传》中独立出来,用现代手法,写一个有血有肉的武松。

2  网络和寻找。给小说定一个基调。十月怀胎后忍不住动笔。     

从景阳冈回来后,我就开始寻找资料。说实话,我对那段历史和那个人物比较陌生,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必须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并认真研究那段历史。从网上,我能查到的只有杭州大学话本式《武松演义》,另有佚名作者的戏说式《武松传》,还有山东快书《武松传》,它们各有特点,但都没有超越《水浒传》对武松的描写。资料的匮乏,更坚定了我填写空白的信念。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找到的资料比想象中的武松还高。吃透材料之后,我在丰沛的资料中展开了形象思维的翅膀。终于有一天,我按捺不住,在笔记本电脑里敲下了这样三个大字:武松传,算是开始了创作。正式写作之前,有人建议我别写得太严肃,可以用戏说和演义的方式,我坚持说:NO!

3    非常重要的事情。最需要的是信心。究竟表达怎样的主题。

我急忙上路,一步一步向前赶。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创作这样的大题材,写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是,既然已经上路,就要坚持走到底。这时候,我觉得自己最需要的不是素材资料了,也不是所谓具体的手法和艺术,而是事关能否走到底的信心。那段日子里,我最需要的是自信和鼓励。值得欣慰的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应有的鼓励。随着作品逐步成型,作品的主题逐渐孵化出来。这时候,我才明白,自己是在张扬一种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不是吗,我们这个时代最缺少的是英雄的气息。罗曼·罗兰在《英雄三传》中说:打开窗子吧,让我们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我想,我也许是想通过这部书,试图打开一个呼吸英雄气息的天窗,高扬英雄主义的大纛。

4     创作还是改写。武松和潘金莲的全新关系。一个人要反映一个时代。

是忠于原著,对作品进行改写,还是再行创作?我选择的是后者。原著中有的要重写,赋予它新的涵义;原著中没有的要创作,给予它新的说法和新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我赋予了武松和潘金莲全新的关系,这应该是本书的一大看点。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水浒传》中的人际关系,武松更加凸显出来,成了梁山泊中最主要的人物。《水浒传》是通过一百零八将反映一个时代,这部书却要通过武松一个人展示一个时代,其难度可想而知。

5      武松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的人生轨迹。社会的悲剧。

我尝试把武松写成一个比较立体的人物。他是个铁血英雄,但是他很重感情。他武艺高强,但是他很有智慧。他是个仗义执言的大侠,但是他还是个出色的相国寺主持。他是个农民起义领袖,但是他又是一个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人生轨迹既简单又复杂。严格来说,他的一生是个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6     遵从哪种创作手法。多种手段的杂糅。总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

或许有人会问,《武松正传》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对这个问题,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有利于表达。有时采用写实,有时采取写意,有时有些浪漫,间或来点魔幻。应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杂糅。因为我张扬的是一种英雄主义,自然浪漫主义色彩可能更浓厚一些。但总体上来说,它属于新古典主义。

7      问题远没有如此简单。如何处理结尾。花果山上的启示。

作品的主题绝对没有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包含着一些难以言说的东西。我不知道,起义军中的种种矛盾,主人最后出家的结局,是不是消解了的英雄主义。但是,我很明白,武松的临终遗言,全部消解了他出家的努力。在我的心目中,武松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书快结尾时,我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为了说明武松与周侗和岳飞的关系,我安排了岳飞请武松出山,可是武松回绝了他。这样一来,武松的形象就不太令人满意。怎么办?这样的结局可不算好。我几乎一筹莫展。谢天谢地,偶游花果山带给我新的灵感。山上曾流传一群僧侣高举"出家不出国"大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于是,我让武松在相国寺悟透出家与出国的关系。

8     书名的来历。感谢鲁迅大师。是正是歪任人评说。

从一开始,我就对《武松传》的书名不太满意,觉得传记色彩太浓,不像小说。直接叫《武松》,太突;《武松大传》?不成;《武松演义》?也不太合适。感谢鲁迅大师,我想起了他的《阿Q正传》。《武松正传》不是再合适不过吗?它既有别于戏说,又带有一定的调侃色彩,正是我所欲也。当然,究竟是正传还是歪传,需要时间和读者检验。

 

《武松正传》详细内容请见:http://club.book.sina.com.cn/yccompete/writing.php?wid=658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