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牧野按语1685温州购房门续闻

(2009-07-06 08:18:25)
标签:

房产

旧城改建

补差价

童牧野

张和平

温州

分类: 童牧野按语

童牧野按语1685温州购房门续闻2009/7/4

看点:“这起事件中不当得利者是以暂定价获得购房指标的人,而非从那些人手里以市场价买房的人。分析温州市旧城改建购房门事件曝光后的舆情也不难看出,公众的不满集中在当时旧城改建指挥部及其他部门一些官员滥用公权谋取私利上。现在,政府图省事,不问青红皂白,只找住户补差价,让其中按市场价买房的守法者替腐败分子买单,岂能还社会公道?事件又岂能真正尘埃落定?”

刁德三随感:喊冤者诉诸法律,最终会兜底翻,兜出幕后的腐败官员及其庇护者。为了压住这种苗头,那个坚决不付差价款的二手购房喊冤者,有可能被特殊赦免、允许不付款,也不收回产权,这样就不会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了。此事掖着藏着的,继续不了了之。此事,不是当地媒体跟踪报道,而是新华社记者赴温跟踪报道。这给地方涉案官员,带来些许尴尬。但肯定会不以为然。因为其他人、其他事,比这更不公的,多了。

参见新闻《凭什么让群众为腐败买单,截至630日,温州购房门143套房子有141人补交了差价款,二手购房人喊冤》。

引自2009-07-04新华社。作者:张和平。

截止到630日,备受关注的温州“购房门”主要处理方案——“补差价”工作已基本结束,143套房子的购房人有141人补交了政府确定的差价款。

一手购房人  房子升值了,心理能平衡

今年323日,一个出其不意的网络曝光,一夜之间把温州“购房门”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官员和“关系户”利用特权和关系网,以每平方米8000元的“暂定价”,从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购到安置房剩余好地段、好楼盘、好层次、好朝向的房子,顿时成为众矢之的。

2009522日,政府作出最终处理决定:确定18个楼盘、143套房子每平方米市场均价为11549元,即每平方米增补3549元,同时确定每套房子的实际市场价。据此,政府责成所有购房人于630日前补足差价,否则废除购房协议,房子移交法院拍卖。

政府的“限补令”意味着,每套房按面积不等,要补缴25万元至100来万元。一时间,各方反应激烈。

一些干部虽然心中颇有怨气,但如今房子都已大幅升值,有些市价已达每平方米23000元至25000元,比补差价后的房价仍超了一倍多。若是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市价增值200万元以上。站在这个角度看,补差价的心理得到些许平衡。

二手购房人  要补也应叫上家补

20065月,黎先生通过一家房产中介从黄先生手里买了一套顶级楼盘“得月花园”的住房。按理说,黄先生是“补差价”的责任人,但因黎先生是“直过户”,政府通知他补交57多万元。

“我很冤,当初我是以每平方米8900元的市场价购房,再补钱没道理。要补也应叫黄补。”黎先生说。

黄先生坚决不干。双方谈了几轮,针尖对麦芒,僵持了十多天。最后,在朋友的协调下,两人各补一半。

据说,黄先生搞到“房票”与旧城改建指挥部原主要负责人吴权书不无关系。吴权书被市纪委“双规”,并被依法逮捕。在多重因素下,黄先生接受了“补一半”的协商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二手房老百姓对政府不分青红皂白,把“皮球”踢给买卖双方“相斗”的做法深表不满。

温州市政府  大局不变,对事不对人

据记者了解,在143套必须补差价的“问题房”里,有十几套房子的一手购房人是拆迁户。他们本是来以市场价买的合法房,也转而被一股脑地列入“问题房”中,要求补差价。

627日下午,李林群等四户二手买房人联合向记者投诉。

李林群等4人告诉记者,我们是以市场价买来的房子,干吗还要再补几十万元的差价?我们的“上家”是拆迁户,都是可怜的困难户,叫他们补也没道理。这些拆迁户从政府额外分到一些楼层低、朝向差、面积小的“烂苹果”,“好苹果”都被一些官员和关系户拿走了。

“我们买的不是‘贪官房’,为什么把老百姓扯进‘购房门’?”李林群、古丹、苏良隆等人无数次向记者倒苦水。

他们多次向市访办、市纪委、旧城改建指挥部等部门投诉,无果。后来温州市政府作出回应:“大局不变,对事不对人。”后来又解释称,这些房子还没有转为商品房,所以也要补差价。

李林群、叶松强等人非常无奈,630日下午,他们救火般向各方亲朋好友借了几十万元,于1650分许去了农行。

记者了解到,一些喊冤的二手买房人表示,将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新华社记者  张和平(据新华社温州73日专电)

日期:2009-07-04 作者:张和平 来源:新华社

备受关注的温州旧城改建“购房门”事件处理工作在当地政府高压下近日似将“尘埃落定”,所涉143套房子在政府规定的630日“大限”最后一刻,有141套房子的房产所有人分别补交了20万元到100多万元的差价。有一套房因房主涉及经济纠纷,房产被法院查封另案处理,只有一名姓金的房主坚决拒绝补款。他说:“我是以市场价买来的,没犯法”。

金先生拒绝补款并非没有道理。他住的房子是3年前以每平方米9500元的市场价从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手里买来的。原主人按每平方米8000元拿的购房指标,分毫未掏,把指标一倒手便赚了30多万元。政府现在对卖房子人的不当得利不闻不问,却要他按目前的市场价每平方米再补交3000多元,岂不冤枉?

温州旧城改建“购房门”事件中以“暂定价”拿到好位置、好层次、好朝向房子购买指标的市、县级领导干部有数十人,还有一些“关系户”,其中既有买房自住的,也有支付部分房款后以市场价出售的,还有人直接卖购房指标。

显然,这起事件中不当得利者是以“暂定价”获得购房指标的人,而非从那些人手里以市场价买房的人。分析温州市旧城改建“购房门”事件曝光后的舆情也不难看出,公众的不满集中在当时旧城改建指挥部及其他部门一些官员滥用公权谋取私利上。现在,政府图“省事”,不问青红皂白,只找住户补差价,让其中按市场价买房的守法者替腐败分子“买单”,岂能还社会公道?事件又岂能真正“尘埃落定”?新华社记者  张和平(据新华社温州73日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