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后现代派小说家童牧野
后现代派小说家童牧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6,619
  • 关注人气:16,5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牧野按语1557地方苛政猛于虎

(2009-03-11 10:27:28)
标签:

亭棚

报亭

无锡

市政府

亭子

元帅

童牧野

就业

两会

情感

分类: 童牧野按语

童牧野按语1557地方苛政猛于虎2009/3/3:

看点:“除了买亭子花了4万块钱,每年的管理费也是4万块钱,也都是交给了城管。这些报刊便民亭的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困难群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被通知拆除的书报亭都有相应的合法手续和证件。无锡市政府、城管在拆除这些亭棚之前,没有出台相应的安置和补偿办法。”

建议:高价卖给你亭子(号称卖的不是产权而是使用权)的是它,每年收你巨额管理费的也是它,奉命拆除亭子并未给你任何补偿的也是它。摊主本来就是弱势群体,起早摸黑赚不了多少钱,混口饭吃,卖不掉的过期报刊最后只能当废纸卖。不体谅他们的疾苦,借口美化市容,对他们一刀切,不顾他们死活,不给他们其它谋生的生存出路。有关方面的干部,是不是敌对势力派来混入党内,专门给党群关系添恶心的?建议好好查查。

《无锡一女业主疑因便民亭遭城管强拆吞药自杀》。引自2009-03-03 02:58:50解放网(上海)。作者:晨报记者杨育才。

核心提示:昨天凌晨,无锡市民朱霞芳吞药自杀,所幸被丈夫及时发现,经过抢救暂无生命危险。据朱霞芳的丈夫称,妻子选择自杀是因为全家赖于生存的便民亭被无锡市城管强行拆除。

2月26日,一报亭业主正在收拾剩下的杂志和报纸,3天后,昔日“为民办实事”的报刊亭在无锡市几近绝迹。

解放网-新闻晨报3月3日报道  昨天凌晨1点40分左右,家住无锡市崇安区的朱霞芳留下一封遗书,背着丈夫偷偷吞下七八十粒安眠药,所幸被丈夫及时发现,经过8个小时的抢救,朱霞芳脱离了生命危险。昨日,朱霞芳的丈夫华明益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妻子在遗书中透露,选择自杀是因为全家赖于生存的便民亭被无锡市城管强行拆除。

[当事人诉说]

便民亭被强拆选择绝路

昨天下午,守在无锡市101医院的58岁的华明益告诉记者,他家的便民亭位于无锡市崇安区,主要销售冷饮、矿泉水和电话卡等,他和妻子经营这个便民亭已经有5年多,每年向崇安区城管局上交管理费3.5万元。“一对儿女都没有工作,一家人全靠这个亭子的收入。”

2月26日深夜,华明益接到朋友电话,称他们经营的便民亭正在被崇安区城管队强行拆除。“那天晚上还下着雨,等我们赶到时,亭子早就被拆得一干二净,地上散落着还没有卖完的矿泉水瓶子。”

华明益告诉记者,27日和28日,他和妻子相继到崇安区城管局、信访办以及无锡市政府找相关部门询问,但没得到任何回复。

面对亭子被强拆,一时想不通的朱霞芳选择了绝路。昨天凌晨1点40分左右,华明益发现妻子情绪突变,手里还拿着一个药瓶。“我抢过来一看,竟然是安眠药,100粒装的,里面只剩下不到20粒了。”

[无锡宣传部]

自杀原因为夫妻吵架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无锡市城管局以及无锡市崇安区城管局,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以领导不在为由拒绝回答任何提问。

无锡市委宣传部新闻处一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经他们核实,在医院住院单上的“自杀原因”一项里,朱霞芳家属填写的是“夫妻吵架”,至于自杀和亭棚被拆有没有关系,还不得而知。

这一说法遭到华明益的坚决否认:“我并没有在住院单上填写任何和住院原因有关的内容。”

华明益在电话中口述了朱霞芳的遗书内容:“我多年来含辛茹苦地做些小买卖,合法守法地经营,从未违法过,用以维持家庭。我还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体户。谁知本月26日凌晨,一夜之间将我全家赖以生存的便民亭野蛮暴力拆除,情景触目惊心,我实在无法生存下去。我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女儿、儿子。我没有办法,只能一死了之。

[无锡城管局]

亭棚重建尚需调研论证

无锡市大规模拆除亭棚车点的做法,引起包括无锡市市民和全国媒体在内的强烈质疑。

3月1日,无锡市城管局一名没有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记者,1702个亭棚车点拆除完毕后,无锡市将打破原有的混乱状况,建立规范的经营和管理秩序。今后要不要设报刊亭棚,怎么设,设多少,无锡市已开始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范设置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布点,增加在商店、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报刊发行的合理布点。但在无锡市大规模拆除亭棚车点前,相关的安置、补偿和重建措施都还没有出台。

《无锡城管大规模强拆报刊便民亭,市民无报可买》。引自2009-02-25 05:28:30中新网(北京)。作者:记者。

日前,无锡市政府决定关闭、拆除该市市区1241个报刊便民亭。于是自本周一起,早起上班的无锡市民惊讶地发现,他们再无报纸可买。记者调查了解到,如此大规模的拆除行动并没有经过听证程序,相关行政机关涉嫌程序违法。

便民亭原来是为民办实事项目

高女士的便民亭贴上了封条

此次拆除由无锡市城管负责

中新网2月25日报道 无锡市政府作出了一个让外界觉得匪夷所思的决定:关闭、拆除该市市区1241个报刊便民亭(棚、摊、点)。于是自本周一起,早起上班的无锡市民惊讶地发现,他们再无报纸可买。

负责实施这次行动的是无锡市城管局,他们的执法理由是“取缔非法”。这让很多报刊便民亭的业主哭笑不得,因为他们一直都在与城管发生关系——无论是当年买亭子,还是每年上交多达几万元的管理费。

但城管部门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尴尬的,他们正将整治行动强硬推进,三天来已陆续有便民亭被强行拆除搬离。但记者调查了解到,如此大规模的拆除行动并没有经过听证程序,相关行政机关涉嫌程序违法。

对不起,无报可卖

“对不起,什么报纸也没有”,陈兵(化名)面对路人的询问一脸无奈,他无法向路人作过多解释,因为这只会让他更加烦闷。

陈兵是无锡本地一家企业的下岗职工,自下岗后,他就开起了这家报亭。“我这个亭子是租无锡邮政局的,押金2万,一年租金1万3千块钱,一月能赚两千块钱左右,这是我一家人吃饭的营生。”

而在本月22日,邮局发来的一份通知让陈兵冒出了冷汗。通知说,自2月23日起,“停止对全市所有邮政报刊亭的供货(即报刊)。”至于何时恢复供货则不得而知,“但我估计是不可能了,因为通知里要求我把个人物品搬离,城管将把报刊亭清除走。”

无锡市区的报刊亭主要分三种,除了像陈兵承租的邮政报刊亭,还有由无锡日报所办的报刊亭,以及个人所设报刊亭。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中心也在2月19日发出了通知:“报社所有亭子将按照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自行清理或拆除。”

据无锡城管局提供的数据,无锡市区共有各类亭棚摊点1889个,其中包括187个公安报警亭和461个公用电话亭,它们不在此次整治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共有1241个报刊便民亭将被整治,而它们的共同命运是:拆除搬离。

除了约500个左右的报刊亭,另外的700多个便民亭多为冷饮亭和杂货亭,也包括少部分如修锁、修车亭。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报刊便民亭的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困难群众。

冯默影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北塘区蓉湖路经营着一家修锁便民亭。“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块钱,这是我们一家三口仅有的收入。”

冯默影告诉记者,自己的爱人是一名中风患者,儿子还在湖北的一个学校上学。“学费还要不要付?我老公的药还要不要吃?”昨天上午10点20分左右,冯默影的修锁亭被城管执法人员搬走,而当时她还在市政府就此事寻求帮助。

在闻讯赶回去后,她的亭子所在位置只留下了一片空地,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这让她万念俱灰。而之后发生的事让她哭笑不得:“我找到了城管,和他们说理,他们说你可以继续到这儿摆露天摊,我们不查你。”

冯默影觉得无法接受,因为她的家离摆摊处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光是运送磨钥匙的机器就不可能。

而更重要的是,被搬走的这个亭子是她2002年花4500块钱从城管手里买来的!

业主多年向城管交费

冯默影保留着当时的原始收据。记者看到,这张收据的开票日期是2002年11月4日,收费项目为“亭棚费”,金额4500元,而落章单位则是“无锡卓达广告有限公司 财务专用章”。

见记者不解,冯默影再三确认,自己的钱就是交给了城管,至于为什么是广告公司落章,“估计是他们为了走账好走。”

相比较而言,中山路上的便民亭业主赵爱英的情况则清晰很多。她告诉记者,自己在2007年刚从城管手中花了4万块钱买了一个亭子,经营才一年多,却也难逃被拆搬的命运。

“除了买亭子花了4万块钱,每年的管理费也是4万块钱,也都是交给了城管,”赵爱英提供给了记者一组收据,落章均为“无锡市崇安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项目则为多年的管理费。

赵爱英解释说,买亭子时交的费用也被以“管理费”名义开了收据。

更有甚者,一名朱姓业主和时为崇安区环境管理局(该区城管局的前身)签订了合同。这份合同上写着:“租赁财产为不锈钢便民亭”,虽然这份合同有效期至2002年底,但她告诉记者,自己一直以来都在此地经营,用的亭子也还是在原来的地方。

她告诉记者说,自己也交了3万5千块钱在2007年从城管处购买了新的亭子。

2007年的更换报刊便民亭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当地报纸当时对此作了报道:“崇安区城管局专门聘请了法国设计公司,对中山路上的报刊亭和便民亭进行了设计。”

记者还发现,在无锡的一些报刊亭门头上,印着“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些报刊亭的设置背景不难想见。

《无锡官方称强拆千余书报亭有条例可依》。引自2009-02-27 00:56:02解放网(上海)。作者:记者杨育才、杨丽娇。

昨天中午,无锡市天空阴暗,细雨霏霏。57岁的邵连芬站在自己的书报亭里,望着已然空空的报架,心中忐忑不安。“这亭子拆了,我收的那些订杂志的钱,该怎么还给读者啊?又没有他们的电话。”就在邵连芬焦急不安的时候,位于无锡市清杨路上的两个报亭相继被拆除。

近日,无锡市开展百日市容整治活动,整治的对象为全市1702个亭棚车点,其中书报亭有1241个。这些书报亭的业主知道的拆除原因是:“未经合法审批、擅自占用城市公共道路、公共场地,影响市容市貌”。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被通知拆除的书报亭都有相应的合法手续和证件。无锡市政府在拆除这些亭棚之前,没有出台相应的安置和补偿办法。昨天下午,记者分别致电无锡市委宣传部新闻办、无锡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以及无锡市城市管理局,但都没有得到关于拆除书报亭的任何解释。

爱心亭变成了“非法亭”

昨天上午,记者在无锡市广瑞路上广丰中学的门口见到了书报亭业主邵连芬,她正在收拾没有卖完的报纸和杂志。1个小时前,无锡日报发行部一个小伙子过来通知她,当天务必把个人物品和报纸杂志搬离报亭。

邵连芬告诉记者,8年前,她将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女儿,无锡市的报纸和电视台都报道过她的故事,那时候几乎家喻户晓。“我和丈夫都是下岗工,没有钱给女儿治病,多亏了媒体的报道,依靠社会的捐款,为我女儿做完了手术。”

邵连芬无私的母爱也感动了无锡邮政局领导。2001年,无锡邮政局为她在广丰中学旁开设了“爱心书报亭”,每年承包金14800元。除了卖报,还卖卖杂志、游戏卡、创可贴等便民小东西。每个月挣1500元左右,基本可以满足女儿每个月服药的支出。

由于邮政局的承包金过高,加之2004年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设立了首批标准化报亭,每年的承包金只需要4000元。“也算是报社照顾我的。”邵连芬于是开始经营新的报亭。

邵连芬还向记者出示了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发行部发给她的经营许可证,以及无锡市崇安区文体局和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书刊发行许可证。这批报亭刚立上街头的时候,无锡的媒体都围绕“为民办实事项目”做了大量报道。为了经营好报亭,邵连芬每天起早贪黑。“早上6点半就到,那时送报纸的就来了,晚上要到9点半才回家。”

今年2月16日上午,两名自称是无锡市城市规划局的职工来为邵连芬的报亭拍了照片,第二天又跑来说报亭属“非法占道”经营。2月18日,邵连芬接到城管局通知,要求她将“未经合法审批”的报亭自行拆除。2月22日,她收到无锡日报社发行部的通知,通知说从当日起停止供货(报纸)。

“心就像现在的气温一样,凉透了。”让邵连芬百思不解的是,5年前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现在怎么就突然变成了“非法”。邵连芬还不敢去考虑未来的出路,她现在头疼的是怎么把提前收取的杂志费退给订户。“他们都是到报亭来取,没有留电话。”

城管对水果摊棚“熟视无睹”

记者在采访无锡市的亭棚业主时发现,大多数业主都是该市的困难家庭,不少是七八年前甚至更早以前的下岗职工,有的还是低保户。

刘国芳和丈夫分别经营着一个书报亭。丈夫承包的是无锡邮政局的书报亭,地点在市中区域;刘国芳经营的是一个从别人手里接过来的个体报亭,地点在无锡市山北农贸市场。

昨天下午,刘国芳向记者出示了6份证明,出具时间分别是2001年的6月、7月和8月,其中包括无锡市郊区路政管理办公室出具的“开挖占用路面”许可证明,滨湖区规划局、区创建办以及山北镇村镇建设办公室联合出具的经营书报亭的同意函;无锡市山北起重运输公司出具的下岗证明;山北市场同意书报亭位置的证明;滨湖区公安分局出具的消防审查合格证明,最后一份是滨湖区文体局和市新闻出版处的书刊发行许可证。

刘国芳告诉记者,这个书报亭还有一个工商营业执照,但没有带在身边。全部盖有11个图章的证照办齐后,刘国芳夫妇采按照山北市场指定的位置搭建起报亭,每年向市场缴纳6000元的管理费。两个报亭,每月收入共2000多元,除掉供女儿上大学的需用,仅够夫妇俩维持生活。

今年2月22日,刘国芳突然接到一份来自无锡市城管局的书面通知,要求她在28日前将书报亭自行拆除,理由是“非法占道,影响市容。”城管队员临走时扔下一句话:“你自己拆,还可以当废铁卖点钱;等我们来拆,就给你全扔了。”刘国芳2009年的管理费已经全部上缴了,能不能退,怎么退,都还是未知数。

在刘国芳报亭的后面,是一排临时搭建的水果摊棚,在水果摊和市场大楼之间的空地上,纷乱地挤满了各种卖小吃的推车。一名卖臭豆腐的阿姨告诉记者,城管说了这次只拆书报亭,其它的不管。

拆亭城管和记者“躲猫猫”

昨天下午3点左右,正当记者在山北农贸市场采访刘国芳时,三辆印有“城管执法”字样的车停在了市场门前的石门路旁。十几个身穿制服的城管队员陆续下车,站在路边。几分钟后,一辆黄色的叉车开了过来,紧跟着城管执法车停了下来。等记者走出报亭后,刘国芳将自己反锁在报亭内,对凑上前的城管队员说:“要拆亭子可以,不过必须说清楚,我怎么就变成‘非法’的了?”

见到有记者拍照,一个肩挎DV包、工号为02038064的城管队员冲上前制止,一时引起路人围观。围观的路人愤愤不平,一位老大爷指着那位城管队员质问道:“你们这样把报亭都拆了,让我们到哪里去买报纸?让人家卖报纸的喝西北风啊?”

对峙了十几分钟后,城管队员们陆续回到车上,调头而去,黄色的叉车也尾随其后。记者随即打车跟了上去。打头的城管执法车似乎发现了有记者跟踪,故意在路口“声东击西”,打出假的转向灯信号,还干脆停在路旁,待记者的车过去之后,才又调头往另一个方向驶去。

[官方回应]

拆除书报亭是有条例可依

拆除全市1241个书报亭,到底谁是非法,谁是合法?被拆除书报亭的业主如何安置和补偿?无锡市民今后如何买报读报?今后是否还会重新设立新的书报亭?

昨天下午,记者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致电无锡市多个政府部门,却没有得到任何解释。无锡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没有获得授权,发布和整治市容有关的信息,建议记者联系无锡市委宣传部新闻处。

无锡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则对记者说,整治市容,拆除亭棚车点是城管局等职能部门范围内的工作,建议记者联系城管局。而无锡市城管局办公室的回答则是,城管局只是按照市政府要求,属“奉命行事”,要解释还得找市政府。

记者致电无锡市规划局,对方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此次整治便民报刊亭一事并不知情。昨天下午,记者第二次致电无锡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工作人员称他们已经在无锡新闻网上发布了相关回应。

记者在无锡新闻网上找到了该回应。回应里称,无锡市整治亭棚车点,是根据江苏省人大通过的《无锡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据初步调查,无锡市区有各类亭棚车点1702个,其中绝大部分属违法设置、擅自设置。截至目前已有244个烟酒亭、水果亭、报刊亭、彩票亭等,由经营业主进行了自拆。

这份回应还表示,在取缔违法亭棚的同时,市有关部门将对经过合法审批的亭棚进行规范管理,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设置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布点。对于整治涉及的从业人员,将做好分流工作,鼓励他们进店经营、合法经营。对于涉及的特困人员,有关部门正在进行登记,以便妥善安置。

然而,当记者就安置的问题再次致电上述各部门时,却没有进一步的解释。

[律师说法]

大规模拆亭棚车点涉嫌违法

昨天晚上,针对无锡市政府整治亭棚车点的做法,上海豪珈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马刚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无锡市政府在未征得合法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大规模拆除亭棚车点,涉嫌行政程序违法。

马刚告诉记者,按照我国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一旦做出,没有法定事由不得撤销。所谓法定的事由是指,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或者遇到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如非典、SARS等。无锡市为了整治市容,就强行拆除取得合法手续的亭棚车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其次,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政府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马刚认为,就是拆除一两家亭棚车点,也应告知业主有听证权。无锡市政府大规模拆除,却没有告知业主们应有的权利,这也违法法定的行政程序。

“拆除这么多的书报亭,不仅是个法律问题,还会影响到市民日常的文化生活,甚至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马刚认为,无锡市政府的做法难以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