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在湖北宜昌秭归坐上了游轮,以为就要开行呢,结果睡了一晚,游轮纹丝没动。第二天全体乘客被安排乘坐大巴车去参观三峡大坝。我们游轮的位置在三峡大坝的上游,还要乘车到三峡大坝的下游去参观。

昨天晚上曾经从这里走过,没太注意街景。这是新秭归县城,原来的秭归县城已经沉入江底。新县城的马路很宽敞也很漂亮呢!

我们的大巴车来回两次通过新建的西陵长江大桥,过去说长江上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现在长江上已经飞架起若干的宏伟大桥,两岸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了。

三峡大坝现在是半军事化管制区,进入大坝景区要有通行证。要经过严格的安检,连小小的水果刀也不能带进去,一经发现,立即被没收没商量。

参观三峡大坝的制高点在坛子岭,好在有三段电梯直达,免去爬山之苦。

三峡坛子岭是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也是三峡坝区最早开发的景区,于1997年正式开始接待中外游人,因其顶端观景台形似一个倒扣的坛子而得名,该景区所在地为大坝建设勘测点,海拔262.48米,是观赏三峡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三峡大坝的雄浑壮伟,还能观看壁立千仞的“长江第四峡”双向五级船闸。

坛子岭因其山体形状酷似四川人做泡菜的坛子倒扣在山顶上而得名,是三峡坝区15.28平方公里征地范围内的海拔制高点,登上坛子岭的顶部观景台,可俯瞰三峡坝区的施工全貌,饱览西陵峡黄牛岩的秀丽风光和秭归新县城的远景。

在坛子岭上俯览三峡大坝的五级闸门。

景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括观景台、浮雕群、钢铁大书、亿年江石模型室和绿化带等,综合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表达了人水合一、化水为利、人定胜天的鲜明主题。

三峡工程像一本厚厚的书,可以在坛子岭一揽美景。一本巨大的铁书雕塑,上面是三峡工程的有关介绍。这本书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而今这本史书已经翻到三峡工程这一页,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坛子岭的坛体四面是一组组大型铜板浮雕。正面是三个雄壮的男性携手在水流中旋转,形同水轮机涡壳,表现了万物以水为生的强大力量。其上为虎,下为凤,表达出三峡工程的地理与文化背景,因为三峡坝区在巴楚之间,古巴人尚虎,楚人崇凤。

这块重达28吨的截流石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实际上所用的截流石只是它的1/2。它的形状很有特色,是三角四面体,因为这是三维体中稳定性最好的,抛下水后能迅速地插入水下的淤泥中,并且相互锲合,从而很好地阻挡水流对它的冲击。它已经成为现代水利工程的象征物。截流石下是一个直径20米的下陷式广场,上面是一个八卦图,象征着四面八方的人支援三峡工程的建设和三峡工程建设的天时地利人和。

从坛子岭下来,我们又到船闸观景平台去参观,那里也叫185园区。

185园区,因其海拔高度为185米而得名,它与大坝的坝顶是等高的。登上坝顶,可以近距离地向下俯视泄洪场景,雷霆万钧的洪流被踩在脚下,场面激荡人心,蔚为壮观。可惜这样的场景我们没有看到。

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工程到这里的参观就结束了,耗资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利与弊在政界,在舆论界至今仍争论不休。在三峡游览时,我曾问当地的导游,三峡工程对当地百姓来说是利大还是弊大?回答的是模棱两可。看来三峡工程的千秋功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