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州危机攻略

(2009-05-27 00:04:46)
标签:

温州

经济危机

珠三角

财经

●经济评论

温州危机攻略

■张 瑞

 

这个周末,华灯初上的温州,很多人簇拥在街上,或寻觅心仪的商品,或观赏充满情趣的街景。这份难得的惬意,却不属于詹小莉。

其时,她和她的众多工友,正在龙湾开发区一家大型鞋业公司的车间,挥汗如雨。一份外商的订单,让她去去了休息日,可她却没有任何不满的情绪。一场她看不懂、却与她息息相关的“危机”,已让她远离“加班”好多天。清闲已久,忙碌重现,詹小莉,已经在盘算这个月多出来的收入,该为自己组建不久的小家庭添置些什么。

这一幕个象,在“天气转暖、经济回暖”的背景映衬下,显得格外动人。

夏天到了。可全球经济依然恍如冬日,依然捉摸不透。故而,温州的复苏信号,令人鼓舞并兴奋着。这再次佐证了温商的韧性,当然,政府部门亦功不可没。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坦言,政府的扶持为企业解决了“单打独斗”无力组团出击、无法跨入门槛、无力抵抗风险等一系列难题。

但是,一个成熟的政府,显然不能“包打一切”。那么,一个素来以敢为人先著称的地方,他们的父母官在为一个冠为“温州名购”的系统工程中,制定战略,攻略商场,筛选品牌,安排资金,贴补企业,甚至是代为解决进场装修等前期经费,是否有悖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新近某学者悬在心头的一个问号。

无疑,这是没有尽悉温州官员在市场中一以贯之的智慧与玄机所致。

就如同有人自然而然地拿广东比照温州,认为两者对向而行,在步出危机的道路上,给了彼此一个背影。

大量民营企业陷入困境,有的不得不无奈地合上了大门。门内,曾经的风光无限,已沦为记忆。门外,是背包挎囊、准备返乡的无数民工。最先传出如是传言的,是珠三角。

不久,媒体曝出浙江一些中小企业难以为继的消息,温州首当其冲。

然,广东官员却镇定自若,从他们的省委书记汪洋的话语中,人们看不到紧张的气息——针对今年以来广东有5万多家企业倒闭的说法,汪洋的判断是:这些企业总体上讲,都是落后的生产能力。落后的生产能力被市场周期性波动所淘汰,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起作用。

然后,汪洋掷地有声:政府不能去干市场经济不允许干的事情,不能去救落后的生产能力。

相比广东,温州何以会对民营企业如此精于繁文缛节、事无巨细地进行扶持,或说挽救?

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危机的确是国内产业升级的一个机会。因为中国本身没有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和企业仍然具有很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仅仅是应对危机远远不够。最为重要的是要思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来源和产业所要面临的新的经济竞争环境。西方很多大型企业深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但是这些企业并没有在那里等待死亡。实际上,各类企业也在利用这次危机来进行重组,从而抛掉过去沉重的包袱,再轻装上阵。

而对企业的扶持,不应当被理解成为政府一味地帮助所有企业免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它们“恢复”到从前的水平,或者“维持”在现在的水平。如是,这些企业只会从政府那里“寻租”,千方百计从政府那里得到尽量多的支持,形成依赖。

倘温州正是如此作为,那么,温州难道不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温州难道不需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温州难道不需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温州难道不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上述设问,可以归入伪命题行列。如果认真回顾危机以来温州的表现,仔细查看温州经济回暖的轨迹路线,便会发现,认为温州扶持企业、迥然于珠三角模式并据此怀疑温州谋略、忧心温州发展等等,无异于一个误区,或是对温州的认知盲区之一。

事实上,温州攻略,相比广东,既有独立特行之处,又有异曲同工之处。

时间闪回到今年的330日,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国家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新闻联播的头条,便是温州在金融危机下实施政企合力、开拓市场保增长的重磅新闻。温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服装、制鞋、打火机等领域,借助温州人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170多个商会的优势,组织温州名牌产品“出口转内销”,在全国重要城市的大商场开设100家“温州名品购物中心”,温州人习惯简称为“温州名购”。

再看看在 “温州名购”上亮相的,几乎清一色的顶尖品牌,康奈、奥康、乔顿、红蜻蜓……一干产品,众人耳熟能详。那些或傍名牌、或假冒他人、或贴牌加工却风雨飘摇的少数温州小企业,似乎已被遗忘,也必须遗忘。

这个时候,对温州存有任何的疑虑,都会在瞬间消逝。一切,豁然开朗,很多人当下便尽数明白,温州的初衷,温州的用意,温州政府的超然攻略!原来,原来温州对企业的挽救,并非没有选择;温州对企业的扶持,旨在让强者更强。

是为温州名购。是为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异曲同工。之前,温州虽然一直是长三角无法分割的部分,但一直不具代表长三角的资质。直到最近方才名正言顺。长三角大门,终为温州所开。高层指名要温州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专家认为,国家对长三角的新定位,凸显了有关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希冀。

这又何尝不是珠三角的期许?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地方,产业升级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过去的三十年里,很多温州商人并没有专注于不断地产业升级,而是不断地产业扩张。

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没有人讳言,温州的些许企业,确已关闭或者倒闭。但是,无论从产业升级还是劳工权利或者可持续发展来说,这一步必须经历。有人概称为“腾笼换鸟”。  

对温州来说,中小企业的升级尤其具有战略意义。这次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如果利用这次危机进行产业升级,让企业的各方面有个飞跃;能够在多方面进行政策调整,结合政府本身和社会的力量来达成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产业升级,尤其是迫切需要的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那么在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然可以攀登新阶。

而温州政企,正是把金融危机看成新的契机,故而迎来在国际环境下的产业升级。一如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所言:温州民营企业有信心率先走出困境。

    于绝大多数温州商人而言,危机已成福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