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思想二重性钱皮五论(4):中庸

(2007-01-28 14:46:31)

其四,中庸。

说中庸是“淡定”,不轻言反对,因为这可以看作一种原定义。但说中庸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亦不敢轻易苟同。

左与右相对,上和下互比,前后则相背。中,则同两极相应共存。没有了两极,中就不存在了,一根线长度趋近于零则为一点,就找不到中了。自然界的运动是振荡于两极之间的轮回,从黑洞奇点到广袤空间再收归一点,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非中间状态的。钟摆从低点通过只是一瞬,大部分都处在不左即右的状态下。中,仅仅是无限时间长河里的没有长度的一瞬,或是人为地对极限运动的一种平均。

人生如果如同自然,如果真的达到天人合一,则必然和自然一样,处于振荡运动之中,而断不可能是一种“淡定”状态。人之天性是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强使其淡定下来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不如同机器人一般?这是有违人之天性的。故而,淡定也只是淡定而已,而不可能是和自然的一种和谐。和谐,是一种同步运动,而非静止和淡定。淡定是和自然属性的一种对抗,而非和谐。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何谓“天命”?就是自然规律吧。知天命就只能顺天命而非抗之,若能抗之,则天命不成其为天命,人命也。 于教授释“知天命”为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以淡定应对外界变化。也就是说,外界这个“天”在运动,而君子却以内在的淡定对应对付对抗,但是,“应对”一词怎么看都不是“和谐”啊。

我一直认为,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一个重复的表述。什么叫做“不惑”?子曰“知者不惑”,知同智。既然四十都不惑了,都达到智者水平了,那么应该知道自然规律这个“天命”了吧?为何不惑之年还不知天命,非要等到年过半百份上才说“知天命”呢?难道不惑仅仅是指天命之外的东西不惑?因此,五十而知天命的“知”释为“认”更好,其实就是听天由命,从四十岁上不惑开始,经过一个心理斗争过程,逐步接受天命,听天由命了。知天命之后,才不怨天不尤人,知道一切都有其因,一切都有定数,存在即为合理了。

于丹教授对“四十而不惑”诠释道:“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而现实的问题是,人生坐标上要占据位置的人太多了,并不是虚位以待,想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不去拼抢怎么可以得到。而孔子又告知大家“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中年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斗”。然而,血气方刚的中年人,不去奋斗,如何才能做到于教授所说的在人生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我们把孔子的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前后连贯起来就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一步步向自然界就范归顺同化的过程。“从心所欲”是无所不能吗?非也!别忘了前面已经“知天命”、“耳顺”了,后边还有一个“不踰矩”呢。行从于心,这是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但是到了古来稀的份上,“知天命”的心已经不敢有什么“踰矩”的念头了,心之所欲都是力所能及的“不踰矩”的本分之事,在这个知天命的心的引导下,行为自然也就“不踰矩”了。故而,对“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正确的注解窃以为应该是一种劝导——“到了七十岁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换句话说,也就是“六十而耳顺”之后的“心顺”了。

世间人众,百人百性。我们什么人都可能遇到,合群的不合群的都有。如果耳顺了,就可能做到“以德报怨”,但是孔子不赞同这样,而是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那么,以直报怨岂不是尚且没有做到“耳顺”吗?这种见机行事的原则和“淡定”是不是一回事儿?

因此,孔子所谓的中庸,不应是“淡定”,而应是“顺应”。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这是一个平滑合理的心理发展过程。只有“顺天”,才是不惑、知天命、耳顺的表现,顺天才是与自然的和谐,而自然本身并不淡定。

阅读链接:

1.《论语》http://www.ld.nbcom.net/kongzi

2.《于丹<论语>心得》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611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