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三十年变迁
(2009-02-21 11:44:34)
标签:
求职故事大学毕业生高考恢复杂谈 |
分类: 路上的风景 |
大学生求职三十年变迁
本报记者
刘刚
至此,本报长达10多日的招工特刊也将暂告一段落。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年来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悄然改变。从刚开始的无忧无虑,天之骄子到当下的揾工日益社会化、多元化。应该说这是时代的进步。如果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不能经受社会洗礼的脆弱羔羊,我们民族的将来肯定堪忧。
莫愁前路无知己,终会有人识英才。当下这种就业形势一定会有转机的。
2009年
求职成一种大众负担
姓名:李雪亮
学校:东莞理工学院(2009年毕业)
2月14日,情人节。
早晨8点不到,李雪亮还躺在宿舍床上睡觉,隔壁寝室一些非莞籍同学,已经拿着一沓简历,挤上赶往人才市场的公交车参加招聘会。下午回校的同学告诉李雪亮,招聘会进门的地方排起的长龙,足有百米长。
工作相当难找
李雪亮,东莞南城人。他所在的东莞理工学院2005届广电新闻专业,是学校新闻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班,一共90多个同学,除了少数同学在大四上学期找到实习的单位,极少数同学在东莞镇街的广电站工作,剩下的主要分两部分,迫切求职或继续等待,李雪亮属于后者。
已经开学多日,但李雪亮发现,身边许多和他一样的东莞籍同学,俨然还没有过完年的感觉,他甚至把包括自己在内的同寝室的4名同学形容为“4条懒虫”。早上起床,一般睡到中午自然醒,吃过午饭,上网,主要是玩游戏,斗地主或者打“魔兽”(一款网络游戏),到了快吃晚饭的时候,有的会拿着篮球,去运动一两个小时,晚上有女朋友的男生会和女友散散步、逛逛街,没有女朋友的则继续上网看电影、玩游戏,一直到凌晨2点。
梦想一再破灭
事实上,看上去并不着急的李雪亮,早在去年底,就已经参与过两次面试。第一次是在去年12月初,寮步广电站到学校招聘,李雪亮和同学一起投了简历,后来还在摄像机面前当场读新闻,李雪亮表现不错,但无奈招聘单位只要女生,不要男生,只好失之交臂。
第二次,是在去年12月8日,李雪亮坐车赶到横沥,参加当地文广中心的面试,为了面试,李雪亮还特意穿上刚买的两件靓衫。经过重重面试,李雪亮得到可以实习的机会,但广电站开出的条件是,提供住宿,伙食不包、每月1000元补贴、试用期半年。最终,李雪亮没去横沥。
李雪亮否认是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早在年初,他就知道今年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现在轮不到我们期望,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什么条件都能接受”。李雪亮承认今年的就业形势可能很糟糕,即使看到“男生大部分都还呆在学校”,但他依然希望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并且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
2007年
高考填志愿掂量就业
人物:麦兜
学校: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毕业)
职业:东莞某国企员工
“事实上,我们是深受扩招伤害的一代。”麦兜是2003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专业。“很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大四那年都被逼着做了,过了那道坎,发现我们一下子成长了许多。”
过早扛起就业负担
麦兜说,当她还是高中生时候,就常听人在耳边唠叨,说谁家的孩子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谁家的儿子花了多少钱才搞到一个岗位。“还没踏入大学的门,我已经感受到就业的压力。”高考填志愿时,麦兜没按照兴趣报考。她喜欢心理专业,但是大家告诉她这个专业难找工作。她还记得高三的一个晚上,家里几乎所有的直系亲戚都赶来开家庭会议,专门讨论她的人生规划。最后敲定了法律专业,这个专业既可报考公务员,又可从事公司文秘工作,也可以当律师等,就业面广。
2006年9月,大四第一学期刚开学。“班里的同学都蠢蠢欲动。”麦兜说,年底的公务员考试、广州地区包括高校在内的几场大型招聘会,她都没缺席。大四课程少,很多同学选择去一些单位实习,希望毕业后能留下,基本不回校上课。学校为就业管理也很松,考试只是走形式,都能过。
低工资吓跑求职者
麦兜去过三次招聘会。第一次,图个新鲜。第二次、第三次才抱着求职心态。“一场招聘会下来,排队几个小时,才投出六七份简历。”麦兜说,很多公司纯粹去收简历的,面试不超过2分钟,能聊什么呢?跟在网络上投简历的效果差不多。麦兜大部分简历都在网络上投的。
一次,在网络上投了深圳某教育培训公司。10点前必须赶去面试。那天凌晨6点,天还蒙蒙亮,她就坐上广州大学城最早一班地铁,赶到火车东站,买了火车票,赶去深圳。“平常在大学里,不会穿正装,不会化淡妆,也不会拎正式提包。那天我全做了。麦兜说,平常去深圳玩,总是眼神东张西望,好奇打量周围。但是那天她的心中只有一个意念:面试通过。
麦兜赶到该公司,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等。公司按照到达前后顺序发放面试卡。轮到她时,已是下午2点。她就在公司门口,等了几个小时,中午没有吃饭,饿着肚子。“面试后,他们很满意,我反而犹豫了。”麦兜说,先填一份调查问卷,再进行面试。后来他们告诉我,试用期1000多元,不包吃住,你干不干?试用期通过后,能涨到2000多元。听到这样的话,麦兜心里咯噔一下。明白了,这个公司花了这么多功夫,到最后关键点在于“这么低的待遇,谁能接受,谁就留下。”所以招不到优秀的人。
2003年
找工作被迫东奔西跑
人物:陈原
学校: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毕业)
职业:中学教师
广州到顺德、东莞到佛山、韶关到广州、(广州)坑口到芳村……31张旧车票、14张城巴票,7张的士票、5张被打爆了的200卡,打开这一本厚厚的集票册,陈原2003年求职历程跃然纸上。
一个细心的男人,把大四一年找工作的所有往返车票、招聘会入场券、面试通知单、录用通知单、明信片、打爆的200卡等,都珍藏起来、集成册子。根据一张张旧车票的日子,我们可以追溯陈原大四一年求职坎坷。
好学生找不到工作
“全年级310名学生,综合测评名列全年级男生第一名,年年拿奖学金,学生会干部,党员,发表论文多篇,文学创作多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都是优秀的。”陈原说,就因为身高,让他碰壁不少,甚至有些校长直言很喜欢他,就是不录用他。
早在2002年12月初,广州某中学到华南师范大学招语文老师,看中了陈原。打电话说“我们决定录用你了,你也不用到处去投表,就等着我们签约通知。”陈原信了。但等到12月26日,同学带给他一个坏消息:那所确定要招录的学校,出现在某个招聘会上,只招1名语文教师。陈原急了,给学校拨电话,婉转问什么时候签约,对方告诉他,已经决定不用他了。
从那时起,一直到2003年4月,为了找工作,陈原背着一大书包、提着一大袋衣服,来回跑过许多地方:广州、韶光、佛山、东莞等地。“在东莞找工作时,我在马路边的电话亭里,照着从电脑上拷贝下来的40多间学校的电话,挨个打过去询问是否招人。有一次,陈原拨通了东莞石龙某中学电话,对方说要招语文老师,他立马赶到学校。保安把他拦在门口,根据原先电话打过去,对方改口,说不需要语文老师了,陈原失望而归。
一句话改变人生
一次,陈原应聘某所省重点高中时,面试和试讲都表现得很好,陈原原本以为会被录取,却意外落选。当得知被录取的是一名普通院校毕业且能力比自己差很多的人时,陈原打电话询问原因后得知:因为那人长得高,会打篮球……
遭遇了多次失败后,陈原发狠了,他说,“应聘东莞某中学老师时,我把自己在大学里优秀表现的数据,全部写在简历封面上,亲自送到学校,接待我的是副校长的夫人,她看过我的简历后说‘我们学校要的是最优秀的人’,我满不在乎地答了一句‘我觉得自己就是最优秀的人’。就这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我进了这个学校。”
2000年
招聘会现场录取多
学校: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毕业)
职业:东莞某培训公司主任
“毕业以后,我们那届同学找工作都挺顺的”,2000届华南理工大学电脑系的毕业生杨敏君,谈起自己的应聘历程一脸轻松。
简历交给学校
杨敏君,来自广东惠州,现在在东莞一企业担任人力资源的职位。2000年,正值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非常时期,在杨敏君看来,“大型企业在这时期雄心勃勃,都急着“招兵买马”,这无疑对大学生的就业是有利的,就业前景好”。
1999年12月份,她和寝室的其他23人,全部开始找工作。不过她们找工作的开端,却不是像现在这样:或去跑招聘会,或者网上投简历,而是将简历上交给学校,然后由学校推荐。也就是说,学校根据毕业生递交的简历,帮助学生寻找相对应的企业,然后向企业推荐学生。
“有了学校老师的帮忙,我们找工作的压力小了很多”,但是杨敏君还提到,老师还是建议他们,“先决定职业,再决定所好,意思也就是现在的先就业,再择业”。所以,她当时先是依照老师的推荐,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再一边根据自己的喜好,一边寻找职业,后来选择了人力资源的工作。
大胆问福利待遇
当然,招聘会还是有去过的,杨敏君笑着说,她当时共去了7场招聘会,不过第一二场只是去了解情况,后面两场是陪朋友去的,所以真正有投简历就中间的两三场。
“那时候,招聘会面试都没什么讲究的,没穿过正装、高跟鞋之类的,只带好资料,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了。虽然我们每人都只投了三四份,但总有一两份有回音。”想起当时招聘会的情景,她称和现在相差太多,“那时根本没这么挤,到场的面试人员大多是企业中上层以上的工作人员,而且现场直接录取的也挺多的,不像现在招聘会的企业只收简历。”
说起现在的应聘者在面试时,往往不敢直接问薪酬或福利,杨敏君很是不理解,“我们当时面试时,都是直接当面询问工资、津贴有多少的。”
1996年
面试命中率相当高
人物:刘国华
学校:华南理工大学(1996年毕业)
职业:厚街公安分局仙桥派出所民警
刘国华是厚街人,1992年莞城一中高中毕业。昨天下午,在仙桥派出所,谈到当时高考的情景,刘国华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尽管当时许多高校已经不再实行包分配工作,但考大学仍旧是不少学子试图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
系主任推荐工作
刘国华高考时选择了工科,他最终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进了化工学院高分子系,被分到“92丙班”,全班43人。“我们那时已不包分配,不过学校会推荐就业。”刘国华回忆,那时,找工作的方式没有现在多,但可供选择的工作岗位很多,只要放下架子还是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大四下学期开学,毕业生正忙着写论文,有一些较大的用人单位会上门挑选专业对口的毕业生,由系主任推荐,一般比较听话的学生,比如班干部在这时就能把工作敲定。
国企进校招聘
还有一种,是国有大型企业到学校招专业人才。刘国华举例,毕业那年,有国有企业到学校招学生去一个沙漠里的油田,开出的条件非常诱人,只要签3年合同,就可以迁回广州,并分一套广州的房子。“这都要顶级的学生,但最后很少人去。”刘国华说,他们问师兄为什么,师兄的答案是,去了很难回得来。
再就是搞招聘会。在学校的广场上,规模没有现在的高校招聘会大,学生也没有那么多,并且根本就不需要到处投简历,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刘国华的命中率就很高,面试了不到4家单位,就有一家日本在华的化工企业决定要他。但刘国华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事实上,这并不是刘国华的第一次放弃。
1996年上半年,在工厂实习很长一段时间后,刘国华改变了进工厂的初衷,想进行政单位,所以大四时,他就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水处理的毕业论文,看自己能不能进环保局。论文写得不错,指导导师还写了推荐信。刘国华就是拿着推荐信、简历还有论文等汇编成的一个本子,通过关系介绍,直接来到当时东莞市环保局的局长办公室。但对方说,你的专业很对口,可惜今年只有2个名额。
都能找到工作
此后不久,东莞市公安局在东莞理工学院搞招聘会,全市公开招警察。刘国华投了一份简历,一个星期后,接到体检的通知,顺利通过,还没毕业,就接到去厚街公安分局的消息。刘国华那时还不知道,自己竟是厚街公安分局第一个本科毕业生。
大学毕业吃“散伙饭”那天,刘国华得知,班上43个同学,除了1个人考研,两三个人回大城市外,只要愿意留在珠三角的都找到了工作。回过头看自己的经历,刘国华说,尽管学校不再包分配,但只要大学毕业生肯放下架子,工作还是能找到的。
1981年
学校派发优越工作
人物:梁广成
学校:广州体育学院(1981年毕业)
职业:洪梅中学教师
1977年,正当恢复高考的时候,梁广成正在东莞道滘体校读高三。
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梁广成生于现在的洪梅镇梅沙村,那年18岁,高中学游泳,冬季高考报名后,他参加了全省高中年级的游泳比赛。结果,泳技上佳的他夺得两项桂冠,一项800米自由泳冠军,一项400米混合泳第一名,骄人的成绩也为他成功考进广州体育学院增加砝码。
“当时没有年龄限制,只要符合条件都能报名。”梁广成说,体校包括他在内一共2人报名,另外一个女生不幸落榜。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尽管考上的是体育学院,但村里出来一个大学生,同样是件光荣的事,梁广成还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不光父母非常高兴,生产大队的领导还把父亲叫去,送给他5斤鸭蛋,表示祝贺。
梁广成乘“红星一七九”号轮船,从东莞到广州报道。梁广成进了广州体院体育系的游泳专业,一个年级300多人,一个班12人,全年级一共3个东莞籍的学生。
象征性的学费
梁广成的大学生活无忧无虑。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考上大学就等于找到了工作”,大家不用为工作发愁,因为毕业的时候学校都会分配工作。不但如此,每个学期只有象征性的几块钱学费,而每个月,学校还会给学生发50元现金的生活费,以及42斤粮票,从大一一直持续到大四。
50元生活费是如何也花不完的,除了偶尔出去打牙祭,剩下的钱会买运动服,粮票每个月差不多用去30斤,剩下的都会悉数寄回东莞老家,贴补家用。
等着学校安排工作
梁广成说,大学最后一年,学校会统一安排学生去各地实习,每人实习3个月,他被分到佛山一所中学,教体育。“实习完,就差不多等着学校安排工作了。”梁广成说,那时没有大学生对工作发愁,因为所有大学生毕业后都能统一安排工作。
尽管如此,梁广成还是有过仅有的一次求职经历。1982年2月,梁广成大学毕业,学校把他的档案调回东莞人事局后,他曾主动找过人事局,询问能不能将其分到东莞体校,但对方说体校不缺人。最后这次经历也只好无果而终。
1982年2月,回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梁广成接到人事局的通知,当时正筹建洪梅中学,梁被通知前往报到。这一干,就是整整27年,梁广成现在已是洪梅中学的一级教师了。
梁广成说,他工作后第一次发工资,领到29元现金,39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