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大学生如何找工作?
(2009-02-21 11:39:53)
标签:
英国加拿大大学生求职故事杂谈 |
分类: 路上的风景 |
外国大学生如何找工作
本报记者
金融危机让严峻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其实,在国外,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也遭遇就业危机。
他们如何面对?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留学生以及在莞工作的外籍友人,通过他们在国外的所见所感以及找工作的亲身经历,给正在寻找一份满意工作的大学生一点启示。
英国:求职也讲“关系户”
Joseph显然已经爱上了中国。这个已在石龙镇中心幼儿园工作两年的黑人外教,给自己取了一个非常中国的名字叫“李健康”,不但娶了一个广东河源籍老婆,还有了他们可爱的小宝宝。Joseph打算在东莞创业,自己做老板,扎根东莞。
数学和社会学很热
31岁的Joseph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现在他每天的工作,是扎堆在一群小朋友中间,教他们学习“ABC”这样的英语基础知识。你怎么也想不到,在11年前,这个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士兵的大学生,走出校门时,他学的两门专业,一门数学,一门社会学,都与现在这个工作八竿子打不到。
Joseph说,自己的求职经历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事实上,就连Joseph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选择到中国工作,正是因为英国国内工作难找。此前,英国《卫报》曾报道,英国大学毕业生中,有不少人拿到学位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是做清理货架、在电话客服中心接电话等蓝领工作。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资料则称,2003年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有38%在毕业6个月后做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并不完全对口。
1998年,Joseph从英国威尔士一所名为“Penfoster College”的普通大学毕业。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革,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一大批工艺学校升格成为大学,上大学的人数迅速增加。20世纪初,英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平均水平已经达到38%,远高于90年代初的15%的水平。Joseph班上45个同学,所学的数学和社会学专业,用Joseph的话说,“和法律专业一样流行”,是热门专业。
不到七成人有工作
但Joseph的热门专业,并没有给他找工作带来便利。有英国媒体把这归咎于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统计的数据,2001到2002年,有67%的人找到了全职或兼职的工作,20%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那些从新兴大学(即由工艺学校改为大学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处境格外困难。
英国的大专院校几乎都设有职业建议中心(CAREER ADVISE CENTRE),有专人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理想的工作,那里还有丰富的雇主资料以及最新的就业信息供学生查阅。Joseph说,职业建议中心是很多英国大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另外,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以及报纸刊登的招聘启事都是当地大学生寻找工作的重要渠道,“当然,在英国也非常讲究人脉关系。”Joseph幽默地补充。
求职压力大 出国揾工多
Joseph的第一份工作,是政府提供的一份教师的工作,地点就在威尔士。开始工作之前,Joseph接受了整整一个月有关教育的系统培训。而在更早前,Joseph则是不停地向中意的工作单位发送职位申请表,他已记不得自己发过多少份简历,反正面试过多次,均没有结果,“我们那的用人单位,更看重实际能力和经验,比如你的技术,而不看重你的学历。”
一年后,Joseph匆匆结束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英国高消费的环境里,教书只能解决温饱,但并不能让你过上体面的生活。”Joseph不愿意透露他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只是说在中国的生活比那时好多了。辞职后,Joseph开始了他长达3年的旅游生活,Joseph说,他去过很多城市,希腊、土耳其,甚至还到过南非,他边打工边旅游,一直到2001年。
Joseph的一个叔叔在香港工作,在叔叔的介绍下,Joseph来到香港,因为他的丰富阅历以及曾经有过教师的从业经历,香港一家培训中心看中了他,刚好这家培训中心要到大陆开办连锁培训点,Joseph就辗转福建,后又来到樟木头、万江、东坑,一直到现在的石龙中心幼儿园。
Joseph说,英国国内工作不好找,就业竞争压力大,出国找工作,便成了很多同学的选择。现在,每逢一些西方的节日,Joseph会收到大学同学的贺卡,有的来自西欧、美国,有的来自俄罗斯,还有的来自非洲。
加拿大:高校不搞招聘会
Jaden正帮父亲照看虎门向西工业区的工厂。1983年生于中国台湾的Jaden,多年前入加拿大籍,从2000年起在加拿大求学,2005年大学毕业,后在加拿大工作两年。
四五十岁的同班同学
Jaden是2002年进入位于加拿大温哥华兰里的“西三一基督教大学”,学的是商学院企业管理系的国际贸易专业。
在开始讲求职经历之前,Jaden提起了一个现象,2002年,Jaden高中毕业,20人的班上,只有5个人提出申请,决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不是说外国人不愿意读大学,只是认为他们读大学的目的性更强,更有针对性。”Jaden说,进大学的加拿大同学,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工作,而一些国内的留学生,则往往抱着毕业再说的想法。也正因为这样,在Jaden的大学班里,除了他的同龄人,还有40岁甚至50岁的长者,“后者主要是有针对性的进修。”Jaden解释。
网络成求职主渠道
而国内高校每年都搞的大型招聘会,在加拿大的高校几乎见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通过网上海量投简历,以及不断地面试,寻找到合适的工作。Jaden介绍,因为大家都比较有经验,应届毕业生求职,往往会提前一年开始准备。“主要就是通过网络,网上海量发送电子简历。”Jaden说,他的一个同班女同学,也是留学生,因为自己毕业后打算回国,投简历时她专门挑选中国的外资企业,很幸运,还没毕业的时候,就被花旗银行广州分行相中。
但是,网上投简历,就像大海捞针,即使一天投出100份简历,能收到回应的实际上并没有几封。自然也有不是那么幸运的,Jaden的一个师姐,也是留学生,毕业一年,到处投简历,也不知道最后投了多少份简历,最终在加拿大一家做中国外贸的企业谋得一职,而对方看中她的原因,“只是因为她会中文”。
而少数有创意的毕业生,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求职。Jaden说,他的一个同寝室室友,眼见别人网上投简历没有效果,就拿起电话,直接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打电话,要求对方跟他见面,否则会后悔失去一个人才,“虽然这种方式不是百发百中,但他很快就找到了工作。”Jaden说。
开设“合作教育课程”
事实上,加拿大的应届大学生在找工作前,需要积累相当的工作经验,这是加拿大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大环境使然。“企业非常强调工作经验,学校也对此大力支持。”Jaden说,几乎加拿大所有的大学都在搞“CO-UP”活动,也就是专门为大学生开辟的实习课程,凡是大二或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提出申请。
Jaden说的“CO-UP”活动,用汉语解释,就是“合作教育课程”,这是加拿大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它最早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于1957年从美国引入。对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来说,到企业去不仅仅是“带薪实习”,还是一门重要课程,只有经企业和学校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学分。每期“合作教育课程”结束,学校都要组织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
“合作教育课程”一方面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创造了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所需人才的机会。有统计表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不仅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高。
除了通过实习获得工作经验,寻找兼职也是加拿大大学生普遍的实践活动,“洗碗、送快递,是留学生常做的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