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读 |
来龙去脉
8月8号收到《北京晚报》记者孙小宁的邮件,说她在世界杯期间天天看我给她的报社写的“暗算世界杯”专栏,于是又兴起重读了《解密》,并把当时的一些想法记录了下来,现在发来让我看看。几年前在北京与小宁有见面之交,算不上交往至深,但现在读到她关于《解密》的一些感想,却有“交往至深”之感。神交吧。我甚至想,拙作能有一两位这样的读者足矣。关于《解密》的评论不少,但小宁的这个不算评论的评论尤动我心源,于是征得小宁的同意,连同她的邮件一起挂出来。
小宁邮件
麦家:
但愿这信能顺利到达。世界杯期间又读你的小说,有一些胡思乱想,就随手记下来了。发你看看,也许对这次的采访有帮助。
我不开博客,所以这文字也是留给自己的。这次等于把记在本上的敲进电脑,仍有许多言不及意处。又非评论家,所以你就别计较深度,都是些感性认识,拿来和你做话头的。还是那句话:虽然电视剧《暗算》火了,但你小说的价值还没有被大家完全认识。
惊心动魄读麦家
一
2006年6月,世界杯。我做世界杯版,同时读麦家小说。
这是一个注定的牵连。因为麦家答应每天在我供职的报纸上“暗算”世界杯赛事,我做世界杯版,所以每天必读,读了就有冲动,想再回到他的小说世界。
因为那里也有密码,需要解密。
二
是第二次读,依旧步步惊心。麦家的小说像天体黑洞,吸噬着你的眼球、呼吸乃至心跳。像一个人的梦中之梦,永远别想顺利醒来。
天才、疯子、辉煌、颓败……麦家用十年的精血喂养出的精灵,因其辉煌也因其脆弱,生出无穷的变数,让你无法放弃对他们的追踪,直至小说最后一刻。
三
常常想,小说最后一刻,麦家掷笔之时,该是怎样的情形:兴奋、颓然、抑或释然?
无法想象驾驭天才命运的小说家,是否也和笔下人物一样崩溃掉?因为这也是“一个天才在揣摩另一个天才的心”。
四
其实是叙述的魔力。像小说中的天才一次次计算求证密码的通道,麦家也在一次次推倒重来地铺就自己的叙述之路:它们纵横交错、暗夜芬芳;它们繁复又简洁,仅释放的气息就足以让你跟着他走。
五
还有语言。叙述是道路,语言是道路两旁的花。花枝摇曳,道路才不乏味。麦家的语言是罂粟花,诱惑着我们前行,同时卸掉了我们对所谓专业区域的畏惧。
汤姆"提克威要拍《香水》。大家问:你准备怎么把书中那些气味的奇妙描述成电影?提克威说:“书中也闻不到什么气味,所以我们面临的情况差不多。”
据此,我对提克威充满期待。我知道,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家伙一定会让银幕充满香味。就像麦家,可以用他的语言让我们感知密码的身形与气质。制密与破密的要诀与死角。
在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麦家承担着制密与解密双重角色。他制了紫密与黑密,然后带我们去解密。
他如今还安然地在成都看世界杯,谢天谢地。
六
《解密》看到关键处,正是6月17日晚,18日凌晨荷兰对克特迪瓦。这是一场近乎窒息的比赛,如果我们因范"巴斯藤而希望荷兰赢的话。
2比0的最初比分丝毫没有奠定胜局。反而,克特迪瓦下半场的神奇发力几乎逼破荷兰队的大门。2比1的比分维持到最后,只能证明克特迪瓦队员的一句话:因为上帝没有站在我们这边。
伴着这样的比赛,《解密》中容金珍的命运也走到了关键一步:他丢失了自己的笔记本,他疯了,然后黑密破了,被一个才质平庸的同事破的。那个人接触到这本失而复得的笔记本,他看到了天才找到的那扇密码之门,天才只差找到钥匙。而他轻轻一推,门就开了。
这是容金珍灾难命运对他的启示:容本该把笔记本锁到密码箱的,他太珍爱它了,反而像须臾不离的眼镜一样,忽略了它。而最弱智的做法也是高明者的冒险??就像诸葛亮的空城记,最险也最安全。
荷兰对科特迪瓦;
天才对破译黑密的非天才。
足球与密码,同样暗含天机,人在其中的辉煌与颓败,才有令人窒息的魅力。
前一篇:阅读6:重读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