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泡桐》
是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这种题材好象在国产电影中占很小比例。记得很多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19岁,看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完全不太能理解。可能那个时候也还身在其中不能作为旁观者产生准确的判断,影片记住的只有血淋淋地残酷和充满激情的碰撞。若干年后,长大了,想重新看一遍岩井俊二拍摄的《关于》,没成想却恋上鬼怪离奇的电影原声,一直听到CD跳盘。《十三棵泡桐》的出现让我缓解重读《关于》的念头,在村里,很冷,与题材本身贴切的通感下欣赏了年轻导演吕乐的改编作品。
《刀子与刀子》
是电影改编的文学脚本,我喜欢这样的做法。在一个精彩电影生成以前,有一个精彩的文学脚本作厚重的基础。文字描写带有很强烈的画面感,读字同时带动形象思维;而观看电影时,可以在一个画面里领悟到很丰富的意味,那种意味又是文字带来的深远。这两种形式此时不存在明显界限,合二为一,相互表达着。
《十三棵泡桐》像一束冷冷的目光,直射银屏前观众的心里,一所出名的混混中学的故事。主人公风子很有意思,仿若刚强的外表下掩埋着一颗敏感的内心,恍惚以为是个男孩,可柔弱的目光下分明见到一个离异家庭里渴望父爱母爱的女孩。重庆或者成都来的同学,大多聪明智慧,性格开朗,能说会道。可是听他们给我讲小时侯上学与人搏击、偷着吸烟、逃课等等的经历,我都无法确凿地相信,只是凭借想象的能力延伸到他们躁动的青春期。风子及周围首次出演的小同学们让我再一次深刻地理解重庆/成都的“娃儿”是怎样的,汗津津的背心、爽快的言语,仿佛青春的火热时刻准备迸发。
影片结构没有什么离奇的打破,正常的叙事顺序,偶尔加入一丝丝阿拉伯人骑骆驼的出现。导演把青春期孩子们对于现实生活里的不满通过那份想象排挤出来了,各种具有摩幻色彩的想法。对比着整部影片低婉的色调,这种想象似乎能给忧伤的稚嫩面庞带来一丝暖意的微笑。在拍摄方面,大量晃动跟拍镜头表现出青春期的躁动和不安分,虽然有点不太适应,但青春的旋律就在其中。
影片虽然不长,可青春期里那点该有的东西都具备:学生恋人、转学插班生、家境富足性格软弱的孩子、师生恋、从小就被洗脑同时又自强不息的残疾学生、家庭离异缺乏爱呵护的可怜孩...
我觉得那个英语老师兼班主任的女人说得没错:要离婚的家长们等孩子考完试再离...是,一个家庭的建立不光是夫妻二人的浪漫,更多的是对下一代教育的责任。这是一,二是父母与孩子间沟通交流和相互看望的重要性。也许是我身在外地,冷,孤身一人的多重因素,看到影片父亲送给风子裙子的那场戏,我落泪了。间隔很久,风子走进屋,接受父亲的等待弥漫开来。就是这个父亲门厅坐等的全景让我担心,仿佛影片嘎然而止的样子,我担心风子是否接受父亲的爱。当风子穿着婚纱的白裙出来时,我含着眼泪又笑了,笑剧中这个单纯父亲的一切不易。
《十三棵泡桐》简洁干净地汇报中国青春少年的喜怒哀乐,我觉得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