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美食心情 |
老北京的人文轶事真是怀旧感人。这涉及到老北京的饮食文化,很多在北京住的人未必搞得懂什么是“炒肝”?
是阿:炒肝是炒肝,熘肝尖是熘肝尖。
我是北京长大的,说来惭愧,由于离胡同文化较远,上大学时,才搞清楚什么是“炒肝”。
原来我以为:炒肝就是炒猪肝,北京菜馆学名称“熘肝尖”。还是我孤陋寡闻了,炒肝是老北京的吃食,与豆汁儿、焦圈、灌肠、卤煮火烧、爆肚等齐名,甚至有人把这些称作地道的北京菜/北京小吃。很多老北京,习惯了这些吃食,不吃这些总觉得空荡荡的,缺了些什么。
炒肝实际上是由猪羊的心、肺、肠、肚等下水煮熬成的连汤带物的吃食,主要是汤水,加上蒜汁等调料,配以火烧、油条吃,很便宜。
这些老北京的吃食对现在人来说,不是什么好吃的,因为他们一般是用料简单、便宜,是当时北京的贫民社会阶层,生活不富裕,而创制的吃食,很有些特点和口味。炒肝为什么不叫煮下水,而启一个好名的名字,叫“炒肝”,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关,反应了社会阶层的某些心理特征。(没有考证过)
以前,炒肝等老北京的吃食在一些胡同密集区很盛行,就象豆浆一样配油条做早餐吃。现在在宣武区、崇文区等胡同密集的地方,小店里还卖这些吃食。前门大栅栏附近,廊坊二条有许多这样的小吃。由于现在的人嫌其利薄、形象不好,经营它的人越来越少,一些知名的小吃制作人,如:爆肚冯、小肠陈等等,他们的后代多不愿意子承父业,小吃的制作手艺有失传的危险。
不管怎么样,作为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现象之一,炒肝与豆汁儿、焦圈、灌肠、卤煮火烧、爆肚等老北京的吃食,随着北京的变迁,逐渐在消亡,因而引发人们怀旧的伤感。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总是以消灭过往习俗为代价,追求现在化呢?为什么不能兼容并蓄新旧文化呢?官员与文化人总是在这些发展与继承的关系上达不成共识。
我虽然并不习惯这些老北京的吃食,但他们终归是老北京的文化之一。有人问:什么是北京饮食文化/北京菜?还真难简单说清楚。
我也怀念过去北京的街道、市容(包括胡同),但那有什么办法呢?城市还是在变化、发展么,你我说了也不算,让人怀旧、惆怅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