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凉政权浅析

(2024-10-05 10:17:59)
标签:

科普

历史

随笔

文化

前凉政权浅析

 

张珏成

 

毋须置疑,“两晋列国时期”,前凉是西北地区的割据政权。

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晋末年的武装割据状态,肇始于前凉。甚至认为,前凉割据始于张轨就任凉州刺史,传五世九主,享国59年(318376)。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客观、公允。

首先,西晋末年的武装割据状态,不是肇始于前凉,而是起始于“八王之乱”。

晋王朝司马氏政权是一个世家大族的一统王朝。晋王朝建立之初的泰始元年(265),为巩固司马氏政权,晋武帝司马炎就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其目的就是构建宗室藩屏。之后,晋王朝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咸宁二年(277),晋王朝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使得司马家族诸侯王既是皇权的宗室藩屏,又是地方割据势力,为“八王之乱”的发动提供了制度和军队条件。

另外,晋王朝沿袭东汉、曹魏惯例,为了巩固皇权,建立都督制。皇帝直接任命的地方都督坐镇一方,手握军政大权,既是维护皇权的力量,但也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

故此,“八王之乱”发动之前,晋王朝表面上还是“统一”的中央王朝。但司马家族诸侯王已经拥兵自重,各自割据、称霸一方,是实际的割据政权;而各州郡的都督、刺史、太守,也是大小不一的割据势力。割据态势在“八王之乱”发动之前就已经形成;“八王之乱”的出现是割据、分裂之态的显露。

永宁初年(301),张轨任凉州刺史。元康元年(291)三月,“八王之乱”发动。可见,晋王朝出现武装割据状态,起始于“八王之乱”,而非肇始于前凉,更不是因为张轨任凉州刺史。

其次,张轨出任凉州刺史,并非为了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而是为了自保和安民。

据史书记载,“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其第一个阶段从元康元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个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在这两个阶段的中间,有八年时间社会比较安定。

史书记载,张轨出身凉州士族安定张氏,在“八王之乱”第二个阶段,因为看到社会动乱,他认为,到凉州为官,可以远离朝廷,保证自己的身家安全,又可以维护桑梓,拥兵保境安民。他为此谋求了凉州刺史的任职。虽然后人称张轨为前凉割据政权的开国君主,但是,张轨终其一生,从未自称为王,一直奉晋王朝为正朔,直至建兴二年(314)去世。

永兴元年(304),“八王之乱”进入尾声,持续了14年。其主要参与的诸侯王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等5人已经被杀,剩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3人。

此时,余下的三个诸侯王依旧攻战不息,中原地区烽烟四起。司马家族内部的纷争,使得整个北方都处于割据和持续战乱的状态。刘渊、李雄开始自称为王,正式割据,分别建立了汉赵(前赵)和成汉两个割据政权。但是晋王朝并未灭亡,仍顶着中央王朝的名义,只是退化为割据政权。

到了光熙二年(307),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都被杀死,“八王之乱”结束,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掌握晋王朝大权。永嘉五年(311),司马越病死,晋朝都城洛阳被汉赵(前赵)攻陷,晋怀帝司马炽被俘(两年后司马炽被毒死)。建兴四年(316),晋愍帝司马邺向汉赵(前赵)投降(一年后被杀害)。而晋愍帝继承皇位,并改元为建兴元年(313)后,前凉割据政权也改用建兴年号,以表示忠于晋室。

 

因此,张轨一生始终忠于晋王朝,没有不臣之心。

第三,从前凉割据政权的传承看,年号基本沿用晋王朝,以示无不臣之心,但年号不与两晋同步,不能称无可诟病。

张轨在世时,晋王朝依旧在北方保有一定地盘,张轨也没有正式割据。

张轨去世后,其子张寔继任凉州刺史。建兴五年(318),晋王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并改元为太兴元年,晋王朝偏安江南。张寔先是拥戴司马睿,但仍用建兴年号,阳奉阴违,其心可诛。随后,张寔自称凉王,正式割据,建立前凉政权,有分离之意,亦不敢公然背叛。

建兴八年即太兴三年(320),张寔为部下刺杀,其弟张茂继任凉州牧,改用太兴年号,仍奉晋王朝为正朔。太兴六年(323),前赵攻打陇西,张茂迫于形势,称藩于前赵,受封凉王,但依旧使用太兴年号,奉晋王朝为正朔,忠于晋室,与前赵周旋而已。

太宁三年(325),张茂病故,传位其侄张骏,即张寔之子。张骏继位后,去除凉王封号,改用建兴年号,以示与晋王朝离心,太宁三年即建兴十二年。后赵拜张骏凉州牧,张骏迫于形势,向后赵称臣,但仍用建兴年号,表示独立。建兴二十一年(332),张骏改向晋王朝称臣,但仍用建兴年号,不忠之心昭然。建兴三十四年(346),张骏去世,其子张重华继任凉州牧,自称假凉王。

次年,晋王朝拜张重华为凉州刺史,继而封凉州牧。建兴四十一年(353),张重华病故,其子张耀灵继任。次年,张重华之庶兄、张耀灵之伯父张祚夺取权力,废黜侄子张耀灵,自任凉州牧,随后将张耀灵杀害。

建兴四十二年(354),张祚僭号称帝,改元和平元年。第二年即和平二年(355),张祚被手下杀死,其侄张玄靓(张重华之子、张耀灵之弟)被拥立继位,撤销和平年号,取消帝号,仍称凉王,改元回到建兴四十三年。建兴四十七年,取消凉王称号,恢复张玄靓的凉州牧称呼。建兴四十九年(361),改用晋王朝升平年号,定为升平五年,晋王朝拜张玄靓为凉州刺史。因晋穆帝司马聃去世,晋王朝随即不用升平年号,而前凉割据政权依旧使用,不忠晋室形迹彰显。

升平七年(363),张天锡杀死侄子张玄靓,夺取政权,自任凉州牧。升平十年,晋王朝拜张天锡为凉州刺史。升平二十年(376)即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前秦对前凉用兵,张天锡数战皆败,遂出降,前凉亡。

从张轨算起,前凉经张轨、张寔和张茂、张骏、张重华和张祚及张天锡、张耀灵和张玄靓五世九主。计入张轨,恐怕违背本人意愿。此外,应该注意,前凉始终没有建立国号。至于年号,除张祚在位时,有两年自创年号外,前凉始终使用晋王朝年号,但不能说,前凉没有离心离德之意,因此难逃诛心之评。

我个人以为,张轨任凉州刺史后,一直没有自称为王。张寔、张重华虽自称凉王,或许有不得已之故。张茂之凉王,明显形势所迫,故受前赵之封。据史书记载,张轨、张茂皆忠于晋王朝。张耀灵和张玄靓皆年少,所为不由己。张骏、张天锡均未称王。虽然张寔、张重华、张骏、张天锡皆有不忠之心,但也均未著于形迹。僭越称帝者,唯张祚一人而已。

故此,虽然前凉确实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割据政权,但是,前凉的割据是形势所迫,毕竟天下纷争之下,凉州不能独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