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胡十六国”提法之辨析

(2024-10-04 13:57:35)
标签:

历史

科普

文化

随笔

“五胡十六国”提法之辨析

 

张珏成

 

史学界一直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一个东晋十六国(304439)时期,这是一段大分裂时期,南方的江南、荆湘地区是东晋的版图,北方及西南地区则是武装割据和混战状态。但是,东晋内部也是武装割据和相互混战。这一时期始于西晋永兴元年(304),以匈奴族刘渊自称汉王、氐族李雄自称成都王,刘渊、李雄正式创立武装割据政权为标志;终于北魏太延五年(439),以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标志。在这一百三十多年里,中国基本上一直处于战乱状态。随着北方整体被纳入北魏版图,南方东晋被刘宋替换,南北方各自内部的武装割据程度下降,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十六国”之称,源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这个提法被后世因袭而广泛接受。又因“十六国”中以少数民族政权占据绝大多数,后人进而称这一时期的中国北方为“五胡十六国”,混战状态称为“五胡乱华”。

这个历史分期毋庸置疑。但是,我认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提法,不够严谨,理由如下。

首先,在这个时期,北方及西南地区不是只建立了十六个武装割据政权(国家),实际是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一种说法称,仅关中地区就有五十多个政权。

所谓“十六国”,仅是从北方所有割据政权中,崔鸿选出的存续时间长、影响和地域较大的十六个割据政权(国家),即前凉(汉,318376)、成汉(氐,304347)、前赵(亦称汉赵,匈奴,304329)、后赵(羯,319351)、北凉(匈奴,397460)、西凉(汉,400421)、后凉(氐,386403)、南凉(鲜卑,397414)、前燕(鲜卑,337370)、后燕(鲜卑,384407)、南燕(鲜卑,400410)、北燕(汉,407436)、夏(匈奴,407431)、前秦(氐,351394)、西秦(鲜卑,385400409431)、后秦(羌,384417)等十六个政权(国家)。

其次,建立这十六割据政权的不仅是氐族(成汉、后凉、前秦)、匈奴族(前赵、北凉、夏)、羯族(后赵)、鲜卑族(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羌族(后秦)等五个少数民族,还有汉族(前凉、西凉、北燕)。五个少数民族建立了13个割据政权,汉族建立了3个割据政权。

此外,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存续时间很短、影响较小的政权。

第三,所有这些割据政权并非简单处于共生或者替代状态,而是同时具有共存与替代现象。既有几个割据政权同时存续情况,也有此生彼亡的情形。例如,前凉存在期间,同时存在的还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前赵、后赵和前秦又是陆续更迭的情况。因此,这个时期只能是混战状态。

第四,武装割据状态实际上始于“八王之乱”,只是当时表面上维持着“统一”的中央王朝。“八王之乱”起始,司马家族诸侯王已经拥兵自重,各自称霸一方,互相攻战,是实际的割据状态和政权。后面的“十六国”是“八王”之“国”的演进,是历史逻辑的必然。另外,永兴元年之时,虽然刘渊、李雄开始正式割据,但是西晋并未灭亡,只是退化为割据政权,不过仍顶着中央王朝的名义。

永兴元年,“八王之乱”进入尾声。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发动算起,到永兴元年,“八王之乱”持续了14年。其主要参与的诸侯王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等5人已经被杀,剩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3人。此时,余下的三个诸侯王依旧攻战不息,中原地区烽烟四起。司马家族内部的纷争,使得整个北方都处于战乱并割据的状态。

第五,东晋虽然名义上仍是中央王朝,但它不仅偏安一方,而且内部分裂,政令不能在辖域实行,实际继承了西晋的南方地域,因此也是顶着中央王朝名义的割据政权。

光熙元年(306),成都王司马颖被抓获,随后被杀死。次年,河间王司马颙被杀,“八王之乱”结束,最后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掌握西晋朝权。永嘉五年(311),司马越病死。他死后,西晋都城洛阳被前赵(汉赵)攻陷,晋怀帝司马炽被俘。两年后,司马炽被毒死。秦王司马邺获悉晋怀帝遇害消息后,继承皇位,是为晋愍帝,并改元为建兴元年(313)。建兴四年(316),晋愍帝向前赵投降,一年后被汉赵皇帝刘聪杀害。又一年后,建兴六年(318),晋王司马睿继承皇位,是为晋元帝,并改元为太兴元年(318)。

史家称,晋愍帝被俘而西晋正式灭亡;晋元帝即位而东晋正式建立。

此言为非。早在永嘉元年(307),时为琅琊王的司马睿南镇建邺(今属江苏省南京市),就开始在江南发展,建立割据政权,对朝廷命令阳奉阴违,无意北上救援朝廷,一心扩张地盘,收聚人心。同时,江南一带也非宁静之所,封疆大吏不相统属,互相攻战,为司马睿扩大势力提供了机会,司马睿相继控制了江南、荆湘地区,但内部依旧不是一统天下。因此,西、东两晋的说法只能算是史家叙事方便之举。

事实上,“八王之乱”之起,是晋未亡而中央统一王朝已亡、分裂之势显露;刘渊、李雄自称为王,是武装割据、分裂之势已成;晋愍帝被俘而晋元帝即位,是晋之割据由北退缩至南,晋未亡而偏安南方。

第六,如果放弃是非论的历史观,放弃民族歧视,抛弃正统与非正统、华夏与夷狄等标准,坚持尊重历史事实,不要是此非彼,则西、东两晋也是武装割据政权,“十六国”只是晋代武装割据和分裂局面的一个局部,“五胡乱华”只是民族融合过程的现象,那么,“五胡十六国”就不能概括这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反而突出了所谓“正统”、“华夏”、“大汉族”、“胡人”等观念。

我个人认为,这个历史时期叫做“两晋列国”时期为宜,可以强调、突出这个历史时期的分裂、战乱、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特点,将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放在同等地位,都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