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海外的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
(2024-10-06 12:42:15)
标签:
科普历史文化随笔收藏 |
流落海外的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
张珏成
因为整理《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有关介绍资料,看到了一些介绍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流失经过的文字。又因为介绍这部泥金写经流失经过的资料不够清晰,本人又对这方面感兴趣,故此形成此文。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他们不仅抢劫金银财宝,也抢劫文物典籍。在北京城内一座白塔下,三个法国人毛理斯(另一个译名为毛利瑟,M. G. Morisse)、伯希和(Paul Pelliot)和贝尔多(另一个译名为贝铎,Berteaux)获得了六卷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他们将这六卷泥金写经掠到法国。
北京城内有两座白塔,一座在妙应寺,另一座在北海永安寺。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时,妙应寺和永安寺都遭到劫掠。这部西夏文泥金写经究竟与哪座白塔有关,尚待进一步考证。
后来伯希和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900年北京陷落之后,它由毛理斯、贝尔多和我本人在白塔下一堆凌乱的废纸和旧书里寻到的,我们一卷一卷地找到了六卷。由于我的两个伙伴各有官方身份,所以我把自己手中的那卷书给了他们,毛理斯和贝尔多随即把那些书平分了。”
毛理斯分得了三卷写经,他描述自己的“收获”:“第一卷首叶贴有一张汉文的纸签,表示这是著名佛经《妙法莲华经》的西夏文译本……每一卷都装在一个厚纸板的封套里,内衬一层黄色的薄绢,正面覆以带花朵和金箔饰缘的蓝绢。书卷本身以绿绢封面,高33厘米,广12厘米,绀青色厚纸经折装。经文为界限分明的金书写本,每半页6行,行19字。文字用致密而柔韧的毛笔写成,清晰工整,极其秀美,字形结构始终繁冗而优雅,与著名的居庸关西夏铭文相同。”
毛理斯认为,全书有七卷或八卷。他竭力搜寻,“我在北京的各图书馆遍寻无着。尽管如此,仍深信从北京的市面上曾经卖出了其中的一卷,但不知是被欧洲人还是中国人买去了,我虽然竭尽全力,也还是没能找到那个买主的行踪。”
这部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是泥金字写在瓷青纸上,缮写精绝,字迹工整秀美,每一卷经文外边都有封套,装帧考究。该经版本为八卷本,与流行的七卷本不同,前有道宣述弘传序。就目前所知,这是唯一的一部西夏文写本传世典籍。据该经序言等考证,其由汉文译为西夏文的时间为西夏前期的惠宗(李秉常,1069~1086在位)时期,后又经校正。
所谓泥金,就是在书写材料中调入金粉,写出的文字可以呈现出夺目的金色。唐宋时代的泥金写经,存世稀少。当代人所见到的西夏文古籍,大多出土于20世纪初叶之后。这部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属于西夏时期遗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尤其珍贵。
根据伯希和的记载,1912年前后,毛理斯把三卷写经卖给了德国柏林图书馆。贝尔多所分得的三卷写经,在其去世后,被其家人售卖,后入藏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现在明确知道的是,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三卷写经,为第二、六、八卷。另有几卷曾辗转藏于德国柏林图书馆,数量不详,下落不明。
根据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字的学者史金波的介绍,三个法国人毛理斯、伯希和及贝尔多中,包括当时法国驻北京领事馆的官员。自北京掠走的珍贵古籍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六册,后分别入藏法国吉美博物馆和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
据说,柏林图书馆是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曾于1908年、1912年两次购入第一、三、四、五、七卷等五卷西夏文深蓝纸描金字本《妙法莲华经》。后来,馆藏移入波兰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图书馆。2013~2014,德国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曾几次去波兰,对当年转移的馆藏进行电子扫描,但没有发现这几卷写经。他们怀疑,这些经卷可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失。2017年,华人学者龙达瑞在雅盖隆大学图书馆偶然发现一卷西夏文泥金写经。经确认,这是辗转法国、德国,最终流入波兰的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第五卷。
如果传说属实,则: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共八卷,已经全部流失海外。现存西夏文泥金写经可能是四卷,第二、六、八卷肯定为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第五卷可能藏于波兰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图书馆,其余四卷下落不明,极可能遗失。
2018年1月,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联合出版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西夏文献》,将现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三卷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加以整理,并在中国刊布。时隔近120年,这部流散海外的珍贵典籍,以这种残缺影印形式回归故土,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