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刻艺海之华珠——15

标签:
科普历史文化收藏随笔 |
古代石刻艺海之华珠——15
插话——《莱丘铭》《夏禹书》
《莱丘铭》拓片(图1)存于锡山过氏宗谱(姓氏文化藏谱馆.夏代168字古文《莱丘铭》.360网: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223/10/81238333_1108508091.shtml.),与《岣嵝碑》有密切关联。
据载此拓片的文章称,山东省烟台市下辖莱州市域内,大基山森林公园存有二侯祠和二侯墓,遗址在大基山道士谷的南大沟(俗称二侯沟)上端北坡,《莱丘铭》又名《东莱山铭》,刻在东莱山莱丘“中明坛”之西沟壁岩石上,位于过、戈二侯墓之左,为夏代的摩崖石刻。南宋绍兴元年(1131),曾任淮南知州的任伯雨携儿孙到东莱山拜谒祖陵,并拓下《莱丘铭》。成书于明代洪武甲子年(1384)、过和戈两姓编印的《过、戈氏太古宗支谱》中,载有《东莱山铭》拓片。后来石崖崩塌,《莱丘铭》石刻不存。
夏王朝初,大禹封本族人旻灌为过国君、旻鄩为戈国君。太康时,有穷氏首领后羿攻进夏都,取代了夏王朝。后羿荒于治国,被家臣寒浞谋杀。寒浞夺取政权后,分兵攻打过、戈二国。两国兵败,其国君逃入东莱山(今大基山)中,而后,二位国君在山中自杀。他们的儿子过悻和戈岿埋葬了两位国君尸体,各自逃生,约好复国后再回来为二位君主重修坟墓。
后来,少康在夏朝众遗臣及过悻和戈岿帮助下,消灭了寒浞势力,成功复国。过悻和戈岿回到东莱山,重修了两位国君坟墓(二侯墓),建造了二侯祠,并刻铭立碑,即《莱丘铭》。
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政、少康中兴等事件与《史记·夏本纪第二》记载相符。
另外,《淳化阁帖》第五卷中收录《大禹书帖》(图2),也与《岣嵝碑》相关。《大禹书帖》又叫《夏禹书》、大禹《出令帖》,最早见于《法帖·神品目》,曰:“夏禹书石壁篆文,在平江县昌江山。”《淳化阁帖》系北宋刻版原拓,弥足久远,可见,起码在北宋淳化三年(992),在编刻《淳化阁帖》时,官方承认《夏禹书》为真。
《莱丘铭》《夏禹书》都与石刻有关,但原石皆不存,故不列入《古代石刻艺海之华珠》。
《岣嵝碑》《莱丘铭》《夏禹书》不是孤证,这点和“仓颉书”不一样,而《莱丘铭》与《夏禹书》的字体极似,但证据依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