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粒子物理学评论(三)

(2024-05-06 23:23:26)
标签:

教育

科普

文化

粒子物理学评论(三)

——放射性

 

张珏成

 

放射性的发现,标志着粒子物理学的开始。

放射性是某些元素(物质)发生衰变并发出射线现象,它并非粒子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但发现放射性却是粒子物理学的重要事件。

发现放射性是1具有偶然性的事件。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意外地观察到,铀盐在黑暗中也能使胶片感光,即意外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这个事件极类似于上一发现X射线。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地发现了X射线(伦琴射线)。在发现X射线后,伦琴持续研究,直到确定这是一种未知的、新的射线,他因此于190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贝克勒尔也很幸运。他沿着这个发现继续研究,虽然其研究为后面科学家提供了借鉴,遗憾的是没有亲自做出后面很多重要发现,但他还是和居里夫妇一起,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开始,发现放射性事件并没有和粒子联系到一起。

现在,人们知道,放射性元素在衰变时,能发射出三种主要的射线: a 射线、b 射线、g 射线,此外还可能有中微子射线、质子射线、中子射线以及各种质量数的原子核。

事后诸葛亮的视角,经过时间洗淘,回头检视发现放射性事件,似乎贝克勒尔当时应该做的研究是:观察有哪些射线;除了铀,还有哪些物质有放射性;物质经过发出放射性射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等。因为在1895年洛伦兹已经提出了电磁理论,后来证明,这个理论是一种强大的工具。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后,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1898年,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元素——钋(Fo)和镭(Ra)。同年,居里夫人将物质发生衰变并发出射线的现象命名为“放射性”。还是在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研究铀和铀化合物的放射性时发现 a 射线、b 射线。在研究中,汤姆生、卢瑟福都运用了洛伦兹电磁理论。汤姆生使用磁场、电场来偏转阴极射线,卢瑟福用磁场、电场偏转铀和铀化合物发射的射线。

后来,卢瑟福研究发现, a 射线a 粒子流,也称为甲种射线,带正电荷,不是一种电磁波。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发现,b 射线“电子流”,也叫电子束、b粒子流、电子射线也称为乙种射线,带负电荷,是电磁波。

在物理学史的述事中,没有叙述将上述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思考。但是,从发现“ a 射线a 粒子流”、“b 射线电子流”看出,科学家们确实已经开始审视,射线是否是粒子流,或者是电磁波。也就是出现了将若干事件联系到一起思考的倾向。

a 粒子是一种实质的物质粒子,是放射性物质衰变时放射出来的氦原子核,质量4倍于氢原子,带正电荷。因为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中有能量释放,a 粒子从中获得能量并运动,其速度可达20000 km / s。在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的场合中,对应于甲种射线,a 粒子也叫甲种粒子。

 

电子是一种实质的物质粒子。在放射性物质发生 b 衰变时,可用“电子流”这种说法指称电子组成的粒子流,即 b 衰变过程中,释放的电子在空间做定向高速运动的现象。电子运动速度极高,接近光速。

b 衰变场合中,电子也可以叫做 b 粒子、乙种粒子。发生正 b 衰变时,原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释放一个正电子,即一个正 b 粒子;在负 b 衰变中,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即一个 b粒子。

在导体中的电子定向运动的现象也是电子组成的粒子流,但通常不用“电子流”这种说法,而是用专门术语“电流”。

1900年,法国科学家维拉德在研究镭的放射性时发现了 g 射线。至此,放射性元素在衰变时所发射出三种主要的射线全部被发现,距离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才仅仅4年。

 后来,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发现,g 射线是一种电磁波,也叫丙种射线。也可以认为,g 射线是g 粒子流,但g 粒子就是光子,不带正电荷。在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的场合中,g 粒子和丙种射线对应,但不叫丙种粒子。

发现 a 射线、b 射线时,卢瑟福没能发现 g 射线。a 射线、b 射线都带电荷,而卢瑟福使用能够显示带电粒子踪迹的荧光屏。但是 g 射线是电中性的,荧光屏不能显示其踪迹。

维拉德发现 g 射线的实验方法是用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束轰击含镭的氯化钡样本。现已经弄不清楚,维拉德是否首创了用粒子流轰击样本的方法。接下来,粒子流轰击样本的场景就频频出现在粒子研究中。

维拉德注意到,荧光屏只能显示带电粒子踪迹,他试图观察放射性物质衰变时,是否存在不带电、具有穿透性的粒子。于是,他把含镭样本放置在阴极射线管的中间,阴极对准样本,用0.2毫米厚的铅箔放置在样本后方,以阻挡阴极射线,而铅箔后方的侧面、正面设置感光胶片。当电子束激发了镭原子的放射性衰变之后,胶片感光,记录了有辐射穿过铅箔,从而发现了具有很强贯穿力的 g 射线。

从汤姆生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 a 粒子开始,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成为这时期物理学的研究热点。而研究粒子的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具有高能量的粒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及其规律即将开始。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 a 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因为这个发现,约里奥-居里夫妇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可以人为地制造物质的放射性,为人造同位素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后来研究开辟新领域。

在物理、化学领域,同位素是一个基本概念对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钍等)进行研究时,科学家发现,其衰变产物为新的元素,其中有些元素(包括铅)具有不同原子量,但除了原子量和放射性不同,其余物理化学性质相同。英国科学家索迪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还可能思考了以下问题:元素为何会具有放射性,为何不同放射性元素的特性不同,为何衰变会产生新元素等。他观察到,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1910年,索迪提出了同位素假说,化学元素存在着原子量和放射性不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的变种,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相同的位置,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而中子数可能不同。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118种,所有元素都有同位素,包括人工合成的同位素。大多数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但不是所有元素。大多数天然元素都是几种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物。大约放射性同位素高达千种以上,放射性同位素并不稳定,稳定同位素约有300多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