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粒子物理学评论(二)

(2024-05-03 17:45:07)
标签:

教育

科普

文化

粒子物理学评论(二)

——光子

 

张珏成

 

有人认为,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在实验中首次发现光子

赫兹并没有做出真正意义的光子发现,而是发现了光电效应,而且,赫兹并没有做到清楚地解释光电效应的机理。但是,后来有些人将发现光子的荣誉归给了赫兹。

学习物理学时,想象和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光量子或光子这两个概念比较困难。而在物理学中,解释这两个概念时,缺少逻辑性,顺从了物理学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没有寻找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

早在1675年,基于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的观察,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光是由一种非常小的物质粒子所组成”的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他所观察到的光现象。

到了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做了双缝实验,这个实验后来称为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发现了双缝干涉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本来,后出现的光具有波动性现象并不能否定以前的光具有粒子性现象,反之亦然。于是,本应该自然而然地产生“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假说或假设。可惜在人的思想中,总是存在一种偏执性。在思想、观念方面出现差异的时候,总要认为,某种思想、观念是正确的,而另外的思想、观念是错误的。由于思想偏执性,因此,这时没有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认识,没有看到两者并不矛盾,问题只是如何将两种现象统一并合理解释。结果是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之后,波动说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物理学中,错误地记述了这个认识发展过程,没有指出认识的局限,反而给人“二者必选其一”的印象,人为地、但不是故意地制造了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困难。

接下来的历史进程,戏剧性地完成了物理学理论的提升、深化。

1808年的道尔顿“新原子论”、1811年的阿伏伽德罗分子概念,都没有直接使认识引向“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在进行低压气体放电研究时,意外地观察到荧光现象。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是阴极射线作用的结果。其原因在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并没有引起对更细微物质粒子的思考,物理学上还没有建立光和射线、粒子束的联系

接下来很多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其中以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又译为戈尔德施泰因)的研究为代表。根据研究结果,1876年,戈德斯坦将普吕克发现的荧光现象中的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可惜他没有发现电子。当然这不是他的失误,因为洛伦兹的电磁理论到1895年才提出。

现在知道,阴极射线、b 射线、电子束、电子流等都是同一事物的名称。

1896年,又出现1戏剧性的事件,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意外发现铀的放射性。放射性是某些元素(物质)发生衰变并发出射线现象。贝克勒尔意外地观察到,铀盐在黑暗中也能使胶片感光。他沿着这个发现继续研究,虽然没有亲自做出后面的很多重要发现,但是他的研究为后面的科学家提供了借鉴。因此,放射性的发现,标志着粒子物理学的开始。但是在开始,这个事件并没有和粒子联系到一起。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这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发现,是粒子物理学的开端。

洛伦兹的电磁理论实质是将电的作用和磁的作用统一为电磁作用。而汤姆生天才地运用了电磁理论,从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束,并通过测量和计算,确定了这种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继而推断出,这种粒子是一种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即电子。

在物质结构方面,发现电子意味着存在着比分子、原子更小的粒子。本来,此后对光的研究和认识应该指向“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并没有出现对事件之间联系的思考,没有将发现电子和承认光子的粒子性联系起来,而是将之看作为彼此不相干的两个事件。实际上这两个事件有逻辑联系。因为既然存在电子,那么光粒子性就不应轻易否认,而且,在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特征上,电子束的传播特性与光线有相似之处。

1900年,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设。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由于存在辐射能量并不连续的现象,普朗克假设,辐射能量具有一个最小单元,并称之为能量子,可见光线、X射线和其他射线等光波必须以能量子形式发射能量,并且其能量与光波的频率成正比。这个假设很好地吻合了辐射能量与光波的频率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再次指证光粒子性,虽然这是从能量角度提出,以假设方式体现。

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建立了质能公式,于是有了把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统一起来的理论基础。同年,爱因斯坦完善了普朗克假设,提出了光量子理论。他利用了光波就是电磁波的认识,将能量子改称为光量子,并通过将普朗克公式和质能公式联系起来,得到光量子的速度、质量与光波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从而统一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确认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量子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光电效应现象,后来将光量子简称为光子。

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只是通过实验而观察、检测到光的粒子性,因而确认光子是一种粒子。

粒子性再次为科学界接受,是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又一次体现、又一个实例。

由于确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过程漫长复杂,因此,没有人可以独自获得发现光子荣誉。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有太多的复杂原因。寻找其中的原因不是本文的目的。归结起来,原因无非是囿于成见、认知基础不足、研究方法和方向不对头等。

光子的性质,如实质性以及其他性质,还在深入研究。已经知道知识有:

作为粒子,光子具有能量、动量及动量矩,但不具有实际体积、静止质量。根据光量子理论的普朗克-爱因斯坦关系式,光子的运动质量与光波的频率成正比,并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

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发出电磁波,也就是光子。反向过程也成立,物体受到光照或电磁波辐射,接受光子,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两个过程中物体的质量变化极微,可以用质能公式解释,并被实验结果证实。

一对正、负电子碰撞后,会湮灭并发出若干光子,可根据质能公式,计算出以这些光子的总能量和总运动质量,其结果与实验吻合。

现在还有人认为,光子不是实质粒子,而是能量和动量的量子化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粒子、一种传递电磁力的规范玻色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