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革命烈士诗抄》修补记

(2024-04-27 00:34:46)
标签:

文化

随笔

收藏

《革命烈士诗抄》修补记

 

张珏成

  

不用说,这是一本极其破旧的书,不仅没有封面、封底,而且,前后的书页也被撕掉了不少,书角卷曲,不少书页的边缘残破。前面的序言只剩下第11页以后,正文只留下第172页以前。根据目录,可以知道全部正文至少到第211页。而且,印刷此书的纸张极差。

然而,我却为这本原该送回造纸厂的破书做了修补,并且,现在还居然作文记之。

我原来并不是爱惜书籍的人。我是在读大学之后,才开始爱惜书籍。

如此做法,只为了以下原故。

头一个原因是难以割舍。此书尽管破旧如斯,却陪伴了我30余年。不知何故,在这30余年里,我处理掉的书,扔掉的书,总有很多了,但这本书却奇迹般地留存下来。

实际上,我并非此书的第1位主人。书到我手中时,已然非常之破旧,仅比现在的样子略号一点,但也非常有限,只是书的头尾略微多了一、二页而已。

书是如何到我手中,已经记不清楚了,大约总是借别人的,读了以后,没有还回去。

确实是这样的破书,除了此书以外,还有情况和它相似的其他破书,陪伴我度过了少年求知的时期。那是“文化大革命”年代,几乎无书可读,无学可上。当时的我们有时从废品收购站那里去偷旧书来读,彼此也互相交换偷来的旧书。

有很多书,当时是作为“毒草”遭到“批判”的。不知何故,此书也在“毒草”之列。

我的很多知识恰恰是通过阅读这样一些遭受“批判”的破书中学到的。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纪念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要比“文化大革命”更长一些。

书是时代的影子和记录。内容像此书这样的书籍,对于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恐怕绝不可能再去阅读。电脑的出现,也许将来不会再有纸质的书籍。近年的社会风尚也表明,《革命烈士诗抄》很可能不会再版。于是乎,这样的书就有了文物的价值。

印象中,在这30余年里,除了这本破书,我只看见过两次同样版本的《革命烈士诗抄》。一本是完整的,但有些破损,似乎书的外皮是白色的,封面、封底都没有图案,书名是红色字体,印象已经很模糊。另一本也完整,破损更厉害,封面、封底都用牛皮纸糊了几层,厚厚的,似乎保存在某个图书馆里。

没有看见此书的再版版本。

为了不该忘却的过去,我想把它保留下来,做一物证。

写到此处,忽然又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本书为什么叫《革命烈士诗抄》?应该是为了纪念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英勇奋斗、牺牲的英烈。人死了,冠以烈士,颇类史籍记载、绘像凌烟阁的做法。

不由地联想到一个曾在某小说中读到的情节。

国民党特务抓住了一名共产党员。审讯中,国民党的官员与这位共产党员论辩,“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孰是孰非。国民党官员道,“你看,现在这么多人拥护三民主义,难道他们都错了吗?”

 

惜乎,有些人始终不能明白,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辨别对错。

历史没有对错,有些思想、观点没有对错。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历来是各行其是。每一代人所遇见的社会问题,都是前人所未见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只能依靠这一代自己摸索前进,在实践中解决。

故此,坚执己见,实无可厚非;但若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确也强人所难。为何不扪心反问自己,难道别人真的错了?

虽然,这并不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和唯一原因,但我以为,确实有一定关系。历史上、社会上屡屡出现的兄弟相残、同室操戈、内乱内战等现象,与此原因有关。而这种文化倾向,既来源于缺乏排除利益干扰的、真正的实事求是,也在于缺乏宽容的传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其难乎哉!

 

 

 

 

记于199929

 

 

后记

 

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不得不痛下决心去做“断舍离”,坚决清除那些只对自己有意义的纪念物。于是,这本书也就不能保留了。

但是,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忽然又想把这篇文字录入电脑。虽然也是无用功,聊为心安吧。

这篇文字原名为《补书后记》,粘贴在本书的最后,外面再覆以硬纸的书皮。

因本书残破,不知版本信息,只知道是小32开版。借助于互联网,在“百度百科——革命烈士诗抄”词条下,查找到本书的一些同名姐妹。通过核对目录证实,这些同名的书籍并不相同。

1、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

2、阳光出版社,2015年.

3、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

4、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