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之缺陷
(2024-04-23 00:21:17)
标签:
教育文化时评信仰 |
汉文化之缺陷
张珏成
我以为,国内社会某些不合理、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其实是汉文化存在缺陷的缘故。
人们总是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悠久。但是,我以为,通常所说中华文化其实是汉族文化。虽然汉文化确实具有悠久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不过,因为从个人经历中,我体验到了痛苦、愤怒、无助,所以,我以为,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汉文化存在4个缺陷,并且这些缺陷深藏于文化基因之中。
一、缺少实事求是精神
历史上,上层统治者相信“人定胜天”,热衷权术。在《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和《史记》《汉书》等24史中,这个现象得到非常充分的记述。然而,底层百姓的精神处于自我麻醉状态,始终抱定“阿Q精神”。此两类现象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如《水浒》《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阿Q正传》《激流三部曲》《子夜》等。
为了生存,底层百姓必须服从统治者管理,下层官吏必须服从上层领导的领导。于是,汉族传统文化形成了“唯官”、“唯上”、“不唯实”的精神和官场文化,缺少实事求是精神。时至今日,社会主流媒体仍要宣传提倡“不唯官”、“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和做法,这恰恰说明“唯实”精神的稀缺。
吴国盛在《中国人对科学有三大误解》(载2018年8月《发现》杂志,下同)中指出,“所有的人都是拥有实事求是精神的,如果有人不实事求是,他一定是为了达成别的目的(在这种意义上他也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人的本能,不是科学精神。”我对此言深以为然。正是因为存在利益动机,一些国人就采取了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混肴是非的态度和行为。正是因为利益驱动,一些当领导的人就成了“全才”,到处发表指示。这也是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当局者”听取“旁观者”意见的情形。
二、缺少求真务实精神
秦汉以来,汉族传统文化出现“墨道中绝”,对科学技术的探讨、研究成了淫技奇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后果之一是全社会智慧被引导、被集中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和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加强了汉族文化轻视科学技术的趋势。
即使到现在,汉族文化理念和价值取舍上,依然是“官本位”为主,依然是行政管理高于科学技术工作。比如说,社会上,院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人才依旧愿意去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在文化理念和价值取舍方面,在个人发展和实际利益方面,既然有行政管理高于科学技术倾向,那么,从事生产的人就会对工作缺少热情和积极性,社会价值取向就不会是探究未知、追求真理,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汉族文化传统中就缺失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就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的科学。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推广宣传,也促进了汉民族“过犹不及”的心态,做任何事情都是抱着“过得去就行”、“差不多就可以”的态度,整个民族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而精益求精的态度是科学严谨性的基础,舍此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坚持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坚持精益求精的人,往往被别人认为迂腐、过于较真。
吴国盛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的因素。”他认为,这是因为两个原因,中国人以实用态度对待知识;中国人不喜欢近现代的西方科学。(见《中国人对科学有三大误解》)
三、缺少哲学的自觉
中国学者坚持认为,老庄学说、孔孟学说以及外来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中都有哲学思想。
但是,我以为,汉族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包括老庄学说、孔孟学说、道教思想、引进的佛教思想,充其量是哲学的萌芽,并不是系统的哲学,不能认为汉族传统文化有哲学。一方面,没有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精神作为哲学的人文基础,也没有科学探索、研究、发现的事实和规律作为哲学的客观事实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不允许有任何挑战,统治不允许民间有任何自由思想。
这样,汉族传统文化就缺少了哲学,就缺少了整体上审视世界的认知。虽然在近现代引入了西方哲学,但因为没有根基,哲学与汉族文化至今还没有彻底融合,也还没有完成将哲学本土化、大众化的工作。即使在当代,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也还没有真正成为整个民族各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所谓哲学的自觉,也就是说,在各项活动中,能够自觉地运用哲学阐述的规律进行指导和总结,能够自觉地运用认识论和方法论,能够自觉地审视决策、言论和行为是否符合逻辑、符合客观规律。而贻害甚广、百姓痛恨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盲目决策”等等,都是缺少哲学自觉的表现。
四、缺少信仰的约束
汉族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宗教信仰是无神论。
我以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反映了社会形成的、对世界本源及整体状态、世界的未来、人生意义及价值等问题的认知。
过去认为,宗教是“麻痹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我以为,这种说法与“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相矛盾。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包含多种认知,既包含有神论,也包含无神论。有些认知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反映,但也有一些认知不是虚幻反映。对世界本源及整体状态、世界的未来、人生意义及价值等问题的认知,并无办法证伪,同时也无法证真,因此,人类事实上是在盲人摸象。
由于信仰具有行动准则的功能,因而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人的行动的约束不同。故此,现代世界文化、经济、科学,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得以萌发,经过启蒙运动得到充分发展。
汉族没有“有神论”的宗教信仰传统,民间的佛教、道教信仰只对社会世俗生活有一定影响,文化、经济、科学等领域没有受到“有神论”宗教的束缚,但传统儒家文化却束缚了这些领域的思想自由,因而在近现代,汉族文化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我以为,如果抛弃宗教意识形态对思想的束缚,保留其行动准则的功能,也就是提倡“敬天畏命”,“悲天悯人”,那么,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行动就不仅有法律、道德的约束,也有了信仰的约束,而信仰约束具有主观自觉性特征。汉族传统文化缺少信仰约束,从某种角度说,它是诈骗、不讲诚信、假冒伪劣产品、学术不端等不良社会现象产生并存在的一个可能原因。
这4种缺陷互为表里,相互影响并叠加其对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领域,这4种缺陷破坏了自由思想的土壤,影响了文化和科学的创造、创新,以致使汉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在近现代落后世界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