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孔见欣喜
孔见欣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18
  • 关注人气: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哲学、宗教

(2024-04-21 22:52:59)
标签:

教育

文化

语言文字

科学、哲学、宗教

 

张珏成

  

近来,我粗略地通读了几本宗教方面的书籍,主要是《圣经》《古兰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阿弥陀经》等,以及《伊斯兰学》《圣经故事》《正见——佛陀的证悟》《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金刚经说什么》。部分书籍的出版信息见文末,没有找到其他书籍的出版信息。

读了这些书籍之后,我感觉,以往头脑里的一些概念可能有错误。于是进行了查证。

我写了几篇博文反映查证的结果,如《汉语词语“信仰”之辨义》《汉语词语“科学”之辨义》《汉语词语“哲学”之辨义》《词语“主张”、“思想”、“主义”等的逻辑关系》《宗教与科学》等(载新浪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431057411),以求理清自己的思路。

但我不是语言文字的研究者。我这么做,纯粹是因为自己有追根究底的癖好,喜欢咬文嚼字。现在,我自认为搞清楚了相关概念,那么,探讨词语的释义一事就自然结束。

这篇博文算是理清自己思路的一个小结。

上述博文中,我指出,“科学”、“哲学”、“宗教”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一种“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即是一种有系统的思想体系。“科学”、“哲学”、“宗教”是并列的社会意识形态,相互区别,彼此不相统属,而且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相并列、相区别。

这里,我要对词语“科学”、“哲学”、“宗教”等,做一些补充性说明。

“科学”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可检验性(即可观测性,可通过仪器设备等手段观察现象,并可对现象相关的物理量等进行测量)、可重复性(即可再现性,指观测过程和结果可以多次重复,并再现观测结果)、可预测性(即可把握性,指观测得到的结论满足因果律,现象的形成条件和结果现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等特点。“科学”的这些特点,保证了“科学”具有客观性、可靠性、必然性。根据研究现象的不同,“科学”可以继续细分为各种具体学科,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

哲学研究对象为整个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普遍和基本的规律,如世界的物质性本质、物质和意识或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等。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思维方式、认识论、方法论。在某种角度说,“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形式逻辑学和辩证法。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也是“哲学”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哲学”研究方法和途径的一部分。

和“科学”不同,“哲学”并不是通过观察来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普遍和基本的规律”,也不研究具体的现象。

“哲学”研究世界的整体及其本质和规律。通过思考全部人类的所有认知和各种活动,包括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的认知和活动,尤其是全部“科学”所获取的认知和“科学”领域的活动,从中提炼“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普遍和基本的规律”,并上升为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哲学”。

世界是一个整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各门“科学”从各自的独特视角,观察和认知世界。但是世界太大了,人类没有任何办法去观察和认知整个世界。

因此,人类只能在以往所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的思考,获得对整个世界的整体性认知,即“哲学”。例如,普遍性和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一类的范畴及相互关系。

由此也可以知道,“哲学”不是“科学”,但它和“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综合性的抽象思考。进一步看,既然“哲学”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整体性认知,各门“科学”是从各自独特视角获得世界的局部认知,那么,“哲学”就是“科学”的指导思想,而“科学”就是“哲学”的基础之一。但是,不能够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况和总结”、“‘哲学’是‘科学’之母”等。

“哲学”并没有研究世界本源及整体状态、世界的未来、人生意义及价值等问题。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形成的、对世界本源及整体状态、世界的未来、人生意义及价值等问题的认知。人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同样以过去所有的认知为基础。和“哲学”一样,除了综合性的思考,人类没有任何办法去观察和研究这些问题。

在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典籍中,都有“造物主”创造世界的说法,而且,它们现在并不否认各门“科学”理论,甚至以各门“科学”理论中的规律性来论证“造物主”创造世界;佛教则对世界本源避而不谈,反而在真实和虚幻的关系上大做文章。在这些宗教的典籍中,强调的是后世或来世,但关于后世或来世的说法并不相同,并以后世或来世的说法对人生意义及价值进行讨论。

应该指出,不能将“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等同于某种宗教组织或某种宗教信仰。“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中,既包括无神论,也包括有神论。无神论不能回答世界本源问题,一部分有神论以“造物主”的说法作为世界本源问题的结果。

“宗教”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宗教”和“哲学”的联系密切,和“科学”的联系不很密切,一些宗教典籍中会有较多的“哲学”思想,但有关“科学”的思想很少。

“宗教”、“哲学”、“科学”是相并列、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三种社会意识形态。我认为,它们之间不具有对立性关系、相互否定的关系。事实上,是“宗教”、“哲学”、“科学”中的一些理论派别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否定。

对于个人,我认为,区分“科学”、“哲学”、“宗教”等三种意识很难,而且没有实际意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科学”、“哲学”、“宗教”是有系统的思想体系。对个人,它们只是意识的组成部分,都不是一种有系统的思想体系

在个人意识中,“科学”、“哲学”、“宗教”和其他各种思想、理念等混合,加上他本人的生活经历,经过自己的感悟、思考,最终成为自己的认知、思想等,包括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等。

从个人思想构成情况看,我认为,“宗教”的认知层次高于“哲学”,“哲学”高于“科学”。

 

部分书籍的出版信息:

[1] 诗忠,芝梅. 圣经故事.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10月第4.

[2]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姚仁喜译. 正见——佛陀的证悟.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6月第1.

[3] 南怀瑾.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4月第1.

[4]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0月第2.

[5] 叶海亚·艾麦利克 ,阿立·蒋敬 译. 伊斯兰学. 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科学与宗教
后一篇:汉文化之缺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