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宗教
(2024-04-19 23:50:16)
标签:
教育文化语言文字宗教 |
科学与宗教
张珏成
经常有人说,自己相信科学,不相信宗教。
一个人这么说,其大概意思是,科学理论中没有“造物主”、“佛”、“神仙”等等存在的证明,因此,宗教的理论或者思想是不可靠的,不能相信。
但是,我以为,这个说法不够严谨。理由在于,“科学”和“宗教”是不同范畴的知识、思想体系。说“相信科学,不相信宗教”的人,可能对“宗教”有误解,以为“宗教”就是迷信。所谓迷信,就是“迷迷糊糊地相信”。
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些谈论中国人对科学存在误解的言论和文章,如吴国盛教授的《中国人对科学有三大误解》(载2018年8月《发现》杂志)。这说明,至少有一部分人对“科学”也有误解。
我在博文《汉语词语“科学”之辨义》(http://blog.sina.com.cn/u/1431057411)中,对词语“科学”的释义进行了讨论,文中指出,汉语中“科学”词语的释义不够确切、有些杂乱,因为“科学”一词是从外来语翻译过来,释义上难免不能通达。我并且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知识体系、思想体系。
“宗教”词语的释义同样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释义不够确切。
试举百度网中百度百科、百度汉语两个栏目的解释以及两种辞书的释义来说明。
“百度汉语——宗教”词条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1996年7月修订第3版)对“宗教”的解释为,“(名)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
“百度百科——宗教”词条的解释为,“宗教,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19世纪中后期,时人引用日本译法,将英语中的religion一词译作‘宗教’,泛指人类社会中一切宗教现象,现代意义上的‘宗教’一词自此正式进入汉语言体系,成为习语,一直沿用。”
《辞海·语词分册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中,没有对词语“宗教”加以解释。
由此可见,抛开限定性说明,简短地说,“宗教”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宗教”是一种“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即一种有系统的思想体系,是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有区别的思想体系,也区别于“科学”。
因此,“宗教”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不能作为科学的评判准则,反之,科学也不能作为宗教的评判准则。
宗教不能作为科学的评判准则,这在历史上有过惨痛的记载。因为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说法,被认为违背《圣经》的教义,意大利的切科·达斯科里被教会判处火刑烧死。西班牙的弥贵尔·塞尔维特依据医学知识,对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神学提出新的看法,被教会判定他为宗教异端,被火刑处死。意大利的乔尔丹诺·布鲁诺因为不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被教会送上了火刑柱。因为相信尼古拉·哥白尼“日心说”理论,意大利的伽利略·伽利雷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
科学不能作为宗教的评判准则,这从尼古拉·哥白尼、伽利略·伽利雷、切科·达斯科利、弥贵尔·塞尔维特等都是天主教徒得以印证。一些传说提到,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在晚年致力于研究神学。
我以为,宗教是对世界本源的认知。但宗教不能替代、否定哲学,也不能替代、否定科学。
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无神论者与一个信仰“造物主”的人争辩。
无神论者告诉“造物主”的信仰者,人就是进化来的。信仰者表示同意。无神论者又告诉信仰者,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是精子与卵子结合后,由单细胞分裂,逐步形成胚胎,不断发育,最后形成胎儿。胎儿发育成熟,就会分娩出来。信仰者也表示同意。
无神论者又说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天体都有运行规律。信仰者也表示同意。无神论者再说,任何物质都可以分成分子;分子又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里面还有原子核、电子;原子核里面还有中子、质子;再往下细分,可以有更小的粒子;信仰者还是表示同意。无神论者又说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信仰者仍然表示同意。
最后,无神论者问信仰者,那么,你相信的“造物主”在哪里?
信仰者说,就在宇宙大爆炸那个瞬间啊!你不觉得,宇宙大爆炸之后,一切事情都是按规律在演化吗?所有事情的规律是哪里来的?谁将各种规律赋予所有事情?这难道不是“造物主”的意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