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人担心或怀疑本人管发行行不行,能不能玩转。这可能是我自己刚开始太紧张造成的,年初刚接手确实心里发虚,因为不懂所以发虚,因为发虚所以要磨拳擦掌给自己打气。现在算算有三个月了,所谓事无百日功,回头再看这事,其实没什么,把握好三个原则,不说万事大吉,至少千事大吉是有保障的--本报发行队伍一千多人,一人一事,正好千事。
第一个原则,抓住本质:发行就是卖报纸。这是小学一年级常识,许多人因为不懂或者太懂忘了这茬。把报纸卖好,发行一多半的活就干完了。至于什么叫“卖好”,标准也简单,第一要卖得多,最好多过竞争对手那么一点点;第二是卖得准,最好卖给有钱人,这样广告才好二次销售、报社才能真正挣到钱;发行本身是赔钱的行当,单算发行的账,是卖一赔俩。“多又准”这事,本人做得还凑和吧,一上来给邮局搞的那个包办婚姻,现在早过了逃婚期,已经入港了,正在和谐中。不服气的上午请到邮局报亭站一站聊一聊,本报的邮亭销量是第一还是第二,你来下结论。
第二个,按时发钱。管采编的时候,手下没一个本科以下的;现在管发行,基本没有大专以上的,一多半高中没毕业。农民进城,最想要的是一份工作,最怕的是受欺负拿不到工钱。一千多号人,把每人每月的最低工资发出去就是一百多万。为一千人提供工作并按时发钱,这事说起来就不容易,做起来更难,新京报做到了。我们都有几个乡下穷亲戚,有没有人求过你帮他找工作?所以不用你叫好,别乱骂就行了。
第三个,让大家过得开心点,这儿不是山西黑砖窑。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每月拿不到两千块钱,能不能过得开心?摊上你当然不开心,两千块是你一顿饭钱。对于发行员来说就有可能开心,只要报社做到一尊重他,平视他;二关心他,要求他凌晨四点起床,也允许他中午补会儿觉;三培训他,教他生存技能、交往礼仪、销售技巧,让他即使离开新京报也不至于走投无路冻饿街头。
上周末一位年长的发行员来替女儿领工资,女儿也曾是本报发行员,上月刚刚离职去读书,父亲说他有两儿一女,每月一千多块钱还要好几处分,能有这份送报的活不容易,比在老家种地强,一年忙到头,还混不够吃的。他不过四十岁,满面尘灰烟火色,看面像五十开外,他开心吗?我觉得还行,提到女儿,他还笑了。
原则是简单的,操作是复杂的;原则是可以公开的大道理,操作是需要保守的小机密。发行这事做到现在已经不刺激了;刺激的还是码字儿,为曹锟总统写自传。
预告一下,欢迎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