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在故乡之老魏头

(2006-04-07 03:11:53)
分类: 生活的

老魏头是我外爷爷(外公)家的邻居,虽然都姓魏,但我外爷爷从来不愿意认他为本家,不给他续谱。外爷爷看不起老魏头打狗要饭的出身,说他是“野魏”,不像自己家里那样知根知底历史清白。

这是前几天母亲讲给我听的。当天我开车带着母亲到大兴一带挖荠菜,一路上听她絮絮叨叨讲吃野菜的故事,还念了一个童谣:“羊蹄子棵(一种野菜),烧饭喝,大碗冷着小碗热,有人来了不让喝,脱了裤子盖上锅”。

在时速一百公里的汽车里,母亲一边回忆过去的艰难岁月一边批评我现在的大手大脚。不知道怎么就扯到老魏头身上了,这个活了一百岁的老人莫名其妙地成了飞驰的车上的故事的主角。

据母亲讲,老魏头不是本地人,要饭要到了万柳村,在一个车屋里住下。当时应该是一九二几年,大户人家的大车(牛车)都搁一个小屋里,怕被雨淋了。人家看老魏头可怜,就让他在车屋里住下,这样一住就是十几年,后来拣个媳妇回来,两口子在车屋里生了一堆孩子。

老魏头是学会小炉匠的手艺之后才拣到媳妇的。矮矮的个头,一把攥住两头不露,但脑子够用,左鼓弄右鼓弄,不知道怎么就学会了小炉匠手艺,自己弄个挑子溜乡,给人家扒碗扒锅。挑子的一头是铁砧子和金刚钻、钢丝锯,另一头是一个面口袋。扒一个碗人家给一小捧粮食,扒一口锅给一大捧。白天天一亮就出门,晚上回到家把粮食往锅里一倒,这就是当天的吃食。有时候一天弄不来一捧粮食,就饿到第二天再吃。

快到四十岁的时候,老魏头攒了一口袋玉黍黍(玉米粒),挑到外头换回来一个十岁出头的小丫头,领回家搁车屋里头养着,住到十五六岁,老魏头找到本庄的我外爷爷,请了一顿客,就给这个小丫头圆了房成了家,小丫头就成了老魏嬷嬷。

成家之后老魏嬷嬷一连给他生了四个儿子两个闺女,那时候不兴避孕,只要身体没毛病,孩子就一个接着一个。老魏嬷嬷后来说,当时连个被都没有,生下来一个就抱到怀里,用棉袄裹住,娘儿几个挤在一个草窝里头暖着,等着老吴头扒碗扒锅回来,把粮食倒锅里做饭吃。后来南军和北军打仗(国共两党军队作战),打死的军人没有数,老魏头一听枪响就往打仗的地方跑,天一黑就去扒死人的衣裳,血乎淋拉地就往家拿,拿到家老魏嬷嬷洗巴洗巴就给孩子们穿上了。

穿死人衣裳长大的四个儿子,都跟着老魏头当小炉匠。老魏头也会算计,溜乡的时候拾了两个小丫头,抱回来养着,等到了十来岁,儿子也长大了,就给他们圆了房。四个儿媳妇,有两个是拣来的。其中一个还是个豁子(兔唇),解放后找先生(医生)给补上了。四个儿子个个都又生了一堆孩子,哪家都是男男女女成群打伙的。从老魏头这一支出来的人占了半个庄子。

解放的时候订成份,那时候老魏头已经置了十几亩地了,工作组一调查,庄子里的人都说他是要饭的出身,本来要划个富农,后来给划了个中农。我外爷爷家的地还没有老魏头家多,因为我外爷爷上过洋学堂,喜欢戴礼帽,在村公所当办事员,就给划了个富农成份。

到后来越来越讲究成份(应该是一九五几年),老魏头家跟我外爷爷家的关系就不好了。当时我外爷爷还挺后悔的,说当时如果给老魏头续了谱,就不会被划成富农了。

虽然比老魏头小二十几岁,老魏嬷嬷还是死在了老魏头前头。老魏头一直活到一九七几年,差不多一百岁的时候才死了,都见了重孙了。

老魏头的大儿子去年才死,活到八十好几,也见到了重孙。

老魏头的孙子辈里也都净是干小炉匠的,现在不兴挑挑子的了,都骑个洋车子(自行车)或开个摩托车溜乡,挣钱也多,换一个洋泥锅底子(铝锅,底子容易穿孔,换了底子还可以用)就是五、六块,修一个冰箱就是好几十。

除了小炉匠,这一支姓魏的好像没出过什么有出息的人才,前年听说出了一个大学生,也不知道现在毕业了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