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在故乡之袁运田

(2005-12-22 13:11:57)
分类: 生活的

    袁运田的成份不好,这个干瘦的富农分子和我爷爷的关系不错,我爷爷的成份比他还孬,是村里唯一的地主。两家的孬成份连累了两家的孩子,袁运田的五个儿子和我的四个叔叔都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还都打着光棍。我爹是家里的老大,赶在还不太讲成份的时候娶了我妈,提前摆脱了地主成份的束缚。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事。

后来袁家的五个儿子和我的四个叔叔都通过各种方式成了家立了业,其中的几个背井离乡跑到新疆安家落户。这几个人的谋生经历完全可以用“不堪回首”来修饰。

到了二十一世纪,袁运田和我爷爷都上了八十高龄,垂垂老矣。他们的同辈人都快死光了,两个老头子经常在一起拉拉呱说说话。

袁运田的晚年生活不太好,老伴先他而去,他跟着大儿子过。大儿子日子过得很紧吧,除了几亩旱地,没有其他收入,老头子跟他过,得看他两口子的脸色。按村里一个很会编排人的家伙的说法:老头子吃第一个馍的时候,大儿媳妇不说什么;吃第二个馍的时候,大儿媳妇就不高兴了;如果去拿第三个馍,大儿媳妇肯定得戳着大儿子的鼻子指桑骂槐:“你呢娘干什么呐,不干活光吃饭!”老头子就不敢再吃了,只好拄着拐棍站到院子里喝西北风去。

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袁运田对他大儿子不满意却是真的。有时候两个老头子坐在一块拉呱,说着说着就开骂儿女不孝顺了,一边咳嗽吐痰一边长吁短叹,有时候还掉几滴老泪。农村老人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总是乐呵呵地作颐养天年状,他们没有退休工资和养老保险,吃穿用住都离不开子女,子女对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

后来袁运田去了一趟新疆,他三儿子早年逃荒到阿尔泰山一带去淘金,在那儿找了一个外路人(非本地人)成了家。老头子在三儿子家过了半年才回来。这半年应该是他最好的时光,他给我爷爷说了好几遍:“天天吃羊肉,梨和葡萄吃都吃不完;早上八九点天才亮。一辈子都是鸡叫头遍就起来干活,在新疆才睡了半年太阳晒糊了腚的懒觉。”

从新疆回来之后,袁运田还跟着大儿子住,他已经老得干不动活了,整天拄个拐棍在村里头转悠,有时候拾点柴火拿回家烧锅(做饭)。村里人倒没听过大儿子两口子报怨什么,也没人亲眼见过大儿媳妇不给他饭吃的事。

    去年的某一天,一个本家叔叔来北京玩,偶尔谈起村里的生老病死的事,提到了袁运田,说他已经老了(死了):“头天晚上睡觉还好好的,第二天早上掀开被窝一看,已经过世了。大家都说他的命其实不孬,没病没灾地就走了。五个儿子都回来了,后事办得还不错,收了不少帐子(丧礼用布),兄弟几个一商议,说老头子一直跟大儿子过,就都给他家了。现在你看他大儿子一家穿的,都是好料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头一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