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厦门的报道
(2012-05-07 10:14:49)
标签:
史金霞语文厦门教育 |
分类: 知我者,自有在:孤儿院里春秋 |
语文教师史金霞来厦讲学 看电影唱情歌教出好学生
www.fjsen.com
厦门网-厦门商报讯 记者 | 陈巧恩 网上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一个月的寒假作业,学生一夜抄完,老师一“阅”而过。原创者的身份无从考究,但记者认为,假如是位学生,那么他对老师的失望,甚至鄙视是显而易见的。昨天,国内语文名师史金霞在厦门六中讲学,她说,当学生的“应付”遇上老师的“应付”,恶性循环是不可避免的。 台上,史金霞讲的每句话都足以让学生们,尤其是高中生兴奋不已。她说,她从来不记学生的分数,不想用野蛮的、愚蠢的手段获取分数,不用考试来压榨学生。然而,台下的听众是来自我市多个中学的老师,他们也许会想:“咱们是应试教育啊,关键还得看分数,不是吗?” 史金霞给了我市的老师们两颗定心丸:1.她也是长期在高中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并非站着说话腰不疼;2.尽管她追求“分数应自得”,信奉“比分数重要的东西多得是”,但分数并没有因此远离她。事实上,她所带的班级在高考中屡获佳绩,而她昨天在厦讲学的题目正是《让理想生根开花》。 用心去“刺激”学生 曾经有高一学生在课堂上疯狂做题,史金霞到他身边幽幽叹道:你怎么这么快就老了呢?看看史金霞的语文课堂吧:看电影、唱情歌、听黄梅戏,当然还有阅读。她所留的作业从来只是写随笔、摘评等。 老师的及时反馈是此间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史金霞特别强调:“及时反馈不是在学生的习作上批‘优、良、中、差’,甚至是打一个大大的‘阅’字,这些都是没有效果的!”她的做法是,利用习作这一平台,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提问、点评、分享,话不在多,在于用心,去刺激学生燃起读写的兴趣和思考的火花,“至少让学生明白,老师很看重他的习作”。 |
语文是温暖明亮的
有人用“大老婆”比喻语文课,言下之意是,不能没有但也最不得宠。这点不难理解,史金霞以出外参加竞赛回校的学生为例,“他们肯定要补课吧,但几乎没听说有人专门去补语文课”。
史金霞眼里的语文是“向着温暖与明亮的,即有爱、有人性、有乐趣、有成长、有理智、有希望、有生活、有力量、有担当”。简单地说,语文之于学生,远不只是应对高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语文课丰盈起来,那是必须的。
史金霞反对“苦读教育”的言论流传甚广,不仅是学生,许多老师的心情也不免澎湃,但疑虑还是有的:“玩转语文课,真的能玩出成绩来吗?”
史金霞说,阅读、写作和鉴赏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三个核心。她明确告诉大家,教材变了,高考的考查方向也变了,不变的是老师的老观念、老方法。换句话说,人家高考命题人的目的,早就是“要让疯狂做题变得没用”。
人物简介
史金霞 生于上世纪70年代,19岁起执教中学语文,现为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语文教师、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教师博览》杂志签约作者,《求学高分作文》杂志编委、《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核心作者,著有《不拘一格教语文》。
网友评价
她坚持在体制内寻求语文教育的突围,追求课堂的开放,不拘泥于教材;追求语文的丰盈,不拘泥于应试。
相关报道:
语文名师史金霞来厦讲学:我的学生从不看满分作文(图)
史金霞应邀为我市语文老师做专题报告。 (本组图/本报记者郑晓东 摄)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以“不拘一格教语文”闻名的江苏名师史金霞说,千万不要以为多做题,就能拿语文高分。
来自苏州星海实验中学的史金霞,昨日应厦门六中邀请,为我市部分语文老师做题为《让理想生根开花》的报告,介绍语文怎么教,教什么,才能让真正的教育和必须要面对的高考的现实连接起来。
史金霞昨日在做报告的间隙,接受本报专访,也谈及语文“大老婆”尴尬地位。
【关于作文】
好作文有两个标准
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记者:这几年,至少在福建,无论是哪一级提供的范文,很多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至少要引用五六位哲人的名言才罢休,我们看到的最高纪录是九位。作文要得高分,都得这么写?
史金霞:当然不是,用简单的话来说,好作文无非有两个标准:真情实感或是真知灼见。好的作文,没有简单的套路可以模仿,没有固定语言可以参照,重要的是学生们的一种表达欲望。
记者:您的学生不用背那些哲人的话来应付高考?
史金霞:不需要。当然,我们每周也有读书摘抄,但是,并不是摘好词好句,我要求他们“摘评”,即挑出触动他们心灵的一句话,或是一段话,他们写出他们看中它的理由,或是由此想到什么。学生们根本不需要去背它,它已经内化成他们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了,或许他们在高考作文中也会引用,但是,那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为了引用而引用。
记者:那您的学生要看满分作文吗?
史金霞:我从来不让他们看什么满分作文,我甚至不主张他们看诸如《读者》、《文摘》之类的杂志,我建议他们:要是累了可以看看,但是把它们当成所有知识的来源,那就不是阅读。我的学生要踏踏实实地读书,读《百年孤独》、《黄金时代》、《苏东坡传》、《美学历程》,认认真真地读。
让学生自由写作
但必须有“在场感”
记者:关于作文,还有个普遍困惑,不少语文老师告诉学生:如果你是为心灵而写,你可以这样写,但是,如果你是在写考试作文,那么你就不能这样写,要那样写?您也是这样教学生的吗?真的有写作作文和考场作文之分吗?
史金霞:绝对不是。在高一和高二,我的学生是自由地写,我最喜欢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就是写随笔,可以是对一件小事自己的看法,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一个故事,可以是一首诗歌。
但是,在高三下学期,我也会讲考场作文,例如,讲记叙文怎么写、议论文怎么写,如何写人、写事。我认为,这和我们平常写的文章并不矛盾。
记者:到高三才讲记叙文怎么写?议论文怎么写?
史金霞:是的,我认为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高一、高二时,他们通过自由地写作,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到高三,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已经很明显了。而高三时,我之所以还会讲考场作文,并不是告诉他们所谓的写作技巧,而是因为高考作文有字数要求,一般要在千字以内,而学生平时随笔写得很长,我告诉他们,如何在1000字内把文章写好。
不过,学生平时在写作文时,虽然是自由地写,但我有个要求,必须要有“在场感”,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理解和反思生活,在写日记的时候,可以假想成是正在跟别人对话、交流,这样的娓娓道来,才充满了真情实感。
【关于语文】
多做题未必得高分
应多读书多观察生活
记者:其实,不止学生,不少语文老师对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形容语文就像一个大家庭里人老珠黄的“大老婆”,虽然有地位但不得宠——很多人认为,语文拉分差距又不大,重视不重视也就差那么几分,还不如多花心思在其他科目上。老师们还经常抱怨教育体制,认为正是在高考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这样教。
史金霞:这让我想起两次语文高考。一次是2003年,那年的语文试题发生了一些变化,看到考卷后,我非常愤怒,连作文题目都不“好好说话”——题目是《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我连夜写了一篇文章,叫《出考题还是玩游戏——质疑2003年高考语文命题组》。
但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再看高考题,逐渐意识到:并不是考题超纲,高考已经用新课标要求出题了,而我们还在用旧的方法在教书,用旧的方法准备高考,换句话说,我们的教学无视新课标的要求。
2011年的江苏省语文高考后,师生家长齐声开骂,很多人相信,满分160分的语文,全省平均分可能只有83分。命题小组面对指责冷静回应:就是为了让那些学生疯狂做题而应试没有用,要真正地阅读、写作,真正地读懂文章、有思想、有个性。
记者:也就是说,虽然老师们都在抱怨:“因为高考,他们不得不这样教”,但事实上,高考已经变化了?
史金霞:是的,现在的高考命题和上个世纪90年代的命题已经完全不同的,我个人甚至认为,这其中的矛盾在于:我们的课堂滞后高考的要求。
我也曾是抱怨体制的人,但是,我后来逐渐认识到:如果你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归咎于教育体制,你往往会忽视自己的作为。换句话说,与其把时间花在抱怨上,不如去改变,其实你就是体制,你改变了,体制就改变了。你也会发现,你的理想可以扎根。
记者:不止一位学生告诉我:他们对如何学好语文无所适从。大多数学生没有那么幸运,没有您这样“能把语文课上得好玩”的老师,那么,他们如何学好语文?
史金霞:多读、多写作、多观察生活。千万不要认为只要多做题,语文就能得高分,我的经验是:多做题,往往对高分起不了作用。
【观点】
能站着把分拿了
就不必跪着趴着
38岁的史金霞是那种“能把语文课上得很好玩”的语文老师。
她被业内界定为:不拘一格地教语文,人们描述说,从她的课堂经过,总能有不一样的发现,有时是“咿咿呀呀”的黄梅戏,有时甚至是蔡依林的情歌……史金霞昨天说,她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围绕着“阅读、鉴赏、写作”这一串主线来教语文,而且,她认为,课本只是课堂的一部分,她的语文课要看电影,要读书,要看新闻,总之,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史金霞自己说,她从一开始教语文,就没有用考试来压榨学生,她从来记不住学生的分数。但是,她教的学生,高考都能得高分。
史金霞说:生活有很多种,既然能够站着把分数拿了,就不必跪着、趴着。
本报记者 佘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