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满囤儿
满囤儿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731
  • 关注人气:1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那边有匹马》:令人起敬的仪式感

(2016-05-27 11:31:47)
标签:

山那边有匹马

文艺片

剧情片

分类: 影评
文/满囤儿


        学习电影剧作,听到的第一句教导往往是“电影不能依靠台词推进,否则就是电视剧”。不过随着如今观影人群趋向于粉丝化,偶像主演的青春片们狗血的台词也越来越多。那种留白的想象空间,已经越来越少了。大家看爆米花电影也越来越无需动脑,而变成了纯粹的感官刺激。还好一部《百鸟朝凤》让电影人醒悟回来,再到这部同样艺术气息浓重的《山那边有匹马》,我们再次看到了银幕上利用无言营造出的仪式感。

《山那边有匹马》:令人起敬的仪式感
        《山那边有匹马》对台词的依赖是极低的,几乎已经控制到了底线。每一句台词都有明确的必要信息来传达。除此之外,角色们惜字如金,把信息完全融进了表情、动作、以及画面之中。那匹红鬃马更是演技超群,走位极其精准,令观众有一种被上帝调教过的错觉。尤其是片中有一个在教室内的固定机位,男主人公----水族少年潘攀把胡萝卜放在桌角后,从敞开的门中可以看到院子里的马竟然十分主动地走近教室,并通过教室门走进了教室内,来到潘攀的桌前径自啃起了胡萝卜。这个镜头固定且自然流畅,你会因此感到这匹马的“灵性”。当你感受到它的灵性,便为后边的戏剧矛盾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小格局的剧情片一般都专注于两个人之间隔膜的化解。本片便是潘攀和深圳志愿者女教师艾美(黄璐 饰)。他们两人间矛盾的导火索是潘攀上课都要带到学校来的红鬃马,而其矛盾的基础是文化的差异。红鬃马给艾美造成了困扰,不过她并没有选择逃避或愤怒,而是尝试去理解。通过和潘攀爷爷的交流,艾美得知了这匹马对于潘攀,以及马对于水族,都有着她之前未曾体会的重大意义。在水族文化和潘攀的生命中,马是亲情的寄托。这种亲情寄托在大众观众这里是并不存在的,因此在大众观众眼里,这种寄托便具有民族专属的仪式感。

《山那边有匹马》:令人起敬的仪式感
        既然电影的核心是一种民族仪式,那么电影的整体氛围,镜头的运用就必须与之配合。台词被大量回避、固定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广角空镜的插入,都适时地营造着仪式的氛围。尤其是贵州本土化的空镜,比那些用特效打磨过的镜头美多了。除此之外,编剧&导演白海滨还特意在剧情中安排了一场水族的赛马盛况,以及一位土豪为父亲所办的白事。这两场戏把之前的隐约仪式感落到了实处。之前的仪式感是留在观众心里的,但是并没有外人参与其中;这两场仪式则有大量的群演参与其中,让人体会到水族人对仪式的虔诚。


        令人意外的是,特别影像化的本片竟然改编自纯文学的小说《骑士少年的歌声》。原著凭借敏锐细腻的文风,呈现了秘境贵州的古朴之美;而《山那边有匹马》则凭借同样敏锐细腻的镜头,也呈现了水族文化的精髓。这算得上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其之所以能打动外国奖项的原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