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中桥文化述略(1)

(2009-09-29 13:38:42)
标签:

扬中

桥文化

桥桩

河港

木桥

麻石桥

文化

分类: 家乡的事

扬中桥文化述略

 

文/大河奔流

 

    扬中四岛,十六面环江。
    百多年来,扬中居民出门便是河,出县就是江, “隔河千里远,隔江似天

涯”成了扬中人最常见的感叹词,有形的距离隔断了两岸的交流。要跨越江河,

就得造桥,桥的出现,将千里之遥变为零点之距。
    百多年来,勤劳勇敢的扬中人在星罗密布的水网上,建造了大大小小若干座

桥,以一县之力在万里长江的江面上建成三座长江大桥,“千桥之乡”美誉也便

应运而生。
    扬中的文化离不开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扬中的桥文化是扬中文化重要组

成部分。
   构成扬中桥文化有二个部分。
    一个是物质上的。
   “逢山开路,逢水搭桥”,桥梁是扬中出“行”的需要,跨越江河的需要,

道路在江河上延续的需要。它作为陆路交通设施,行使着道路交通的基本功能,

显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展示人类拓展活动范围的能力。因而扬中各个时期

,大大小小桥的建设彰显着扬中文化的特色,是勤劳的扬中人民用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以桥梁为载体的文化综合。并以桥的形式反映出扬中百多年来的思想文化

与科技成果,是扬中百多年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典型标本。标志着扬中文

明的阶段性发展成果。
     构成扬中桥文化另一个组成部分是精神上的。
    扬中人眼中大大小小的桥不仅点化了水乡风情,成为人们眼中成了独特人文

景观。而且书写了扬中的历史,完全可以说扬中的历史犹如一本用桥写成的书,

信手一翻,就是一段文人墨客的雅闻轶事,就是一段扬中人民的英雄革命斗争故

事,就是一段江中水府美丽动人的传说。
    因而我们可以完全自豪地说,扬中的桥不仅是作为一种建筑物,作为生产与

生活必需品出现于江洲大地,而且在它的身上还体现着桥梁科技、桥梁美学、咏

桥颂桥的各种文艺样式以及扬中的民俗风尚伦理道德等等,以桥的物质外壳与丰

富的文化内涵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扬中文化。
    一、扬中建桥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扬中百年的创业历史有个响亮的口号:修大桥,筑大道,兴经济、倡文教。

修桥是放在第一位的,可见修桥对扬中人的重要性。
    1、 扬中建桥的发展历史
   早期建桥
    从扬中岛出水,居民围堤造田时期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据不完全统计

,建造的木桥、竹片桥、麻石桥等有名有影响的桥有690多座,基本解决了人们

过河过港的交通问题。
    建桥的高潮时期,为1975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全县全面开展兴修农田水利

,亦是以骨干河港大建大造桥梁时期,全县(市)造各种水泥钢筋混凝土桥(涵

)共280多座,27条骨干河港,每条多则建桥10多座,少则亦有几座。
    建桥的鼎盛时期,从1992年起到2004年止,从河港上建桥,发展到在长江上

建桥。先后建起了幸福大桥、扬中长江一桥、长江二桥。
    建桥的新机遇时期,从2008年起到2012年将建成常州--泰州通江大道,途经

扬中南北江面,那时扬中将成为一岛建五座跨江大桥的交通新格局。
   2、扬中建桥的特点。
    扬中建桥的特点又分早期与现代
   早期建桥特点:
    一是就地取材。匠人们利用就地的枫杨树、杨树、杂树为建桥材料,用树做

桥桩,用树介成板块为铺设桥面之用,有的用毛竹劈成竹片造桥,有的过江去江

南采购麻石作建桥材料,这样许许多多的木桥、竹片桥、麻石桥也就造成了。
    二是自行设计。没有专门的设计图纸,完全凭经验建造。由几个能工巧匠凑

合在一起,商议桥的长度、宽度、高度,打几排桥桩,需要多少桥面板,都由这

些土专家拿出想法,依葫芦画样,桥的模型也就由此出来了。
    三是自己动手建筑。擅长木工的就负责采集木材,加工桥桩、桥面,建造木

桥;擅长石工的就负责麻石桥的采购及打磨,指导其他匠工、民工动手打桩,架

设麻石桥。木匠、石匠都是内行的建桥工人。
    四是桥名多具纪念意义。木桥、麻石桥建成后,由匠人与附近的人们一起,

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因地而异题出吉祥如意、祈祷福祉、劝人为善和纪念某人

某事或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桥名。
    现在的建桥特点: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扬中建桥完全采用现代标准,著名的幸福大桥、长江

大桥、长桥二桥从设计到承建都是由国内著名桥梁建筑公司招标建设。即便内河

的桥梁也是由专业设计师设计,专业的建桥工程队施工。材料与结构也大都是钢

混建材。
    目前的扬中的内陆公路桥正呈“坡改平”趋势。早期的扬中桥,大都是高高

窄窄,目的是方便内河船运。现在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内河运输功能逐渐退消

,高高窄窄的桥显然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公路事业。扬中主干道上的公路桥正朝

“坡改平”方向发展。如果扬中在外游子间或回到故乡,都会惊奇怪发现,家乡

的内陆桥变矮了变胖了。
     最具代表性的是横贯南北的三茅大港,进入新世纪后成功实现功能转化,

位于县城中心地带高高大大的三茅大桥、扬子大桥显然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

要,扬中政府投资2000万元,对其实施了坡改平措施。一下子拉近了老县城东西

间的距离。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