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桥文化述略(1)
(2009-09-29 13:38:42)
标签:
扬中桥文化桥桩河港木桥麻石桥文化 |
分类: 家乡的事 |
扬中桥文化述略
文/大河奔流
涯”成了扬中人最常见的感叹词,有形的距离隔断了两岸的交流。要跨越江河,
就得造桥,桥的出现,将千里之遥变为零点之距。
桥,以一县之力在万里长江的江面上建成三座长江大桥,“千桥之乡”美誉也便
应运而生。
成部分。
道路在江河上延续的需要。它作为陆路交通设施,行使着道路交通的基本功能,
显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展示人类拓展活动范围的能力。因而扬中各个时期
,大大小小桥的建设彰显着扬中文化的特色,是勤劳的扬中人民用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以桥梁为载体的文化综合。并以桥的形式反映出扬中百多年来的思想文化
与科技成果,是扬中百多年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典型标本。标志着扬中文
明的阶段性发展成果。
景观。而且书写了扬中的历史,完全可以说扬中的历史犹如一本用桥写成的书,
信手一翻,就是一段文人墨客的雅闻轶事,就是一段扬中人民的英雄革命斗争故
事,就是一段江中水府美丽动人的传说。
生活必需品出现于江洲大地,而且在它的身上还体现着桥梁科技、桥梁美学、咏
桥颂桥的各种文艺样式以及扬中的民俗风尚伦理道德等等,以桥的物质外壳与丰
富的文化内涵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扬中文化。
修桥是放在第一位的,可见修桥对扬中人的重要性。
,建造的木桥、竹片桥、麻石桥等有名有影响的桥有690多座,基本解决了人们
过河过港的交通问题。
,亦是以骨干河港大建大造桥梁时期,全县(市)造各种水泥钢筋混凝土桥(涵
)共280多座,27条骨干河港,每条多则建桥10多座,少则亦有几座。
建桥。先后建起了幸福大桥、扬中长江一桥、长江二桥。
扬中南北江面,那时扬中将成为一岛建五座跨江大桥的交通新格局。
桥桩,用树介成板块为铺设桥面之用,有的用毛竹劈成竹片造桥,有的过江去江
南采购麻石作建桥材料,这样许许多多的木桥、竹片桥、麻石桥也就造成了。
合在一起,商议桥的长度、宽度、高度,打几排桥桩,需要多少桥面板,都由这
些土专家拿出想法,依葫芦画样,桥的模型也就由此出来了。
桥;擅长石工的就负责麻石桥的采购及打磨,指导其他匠工、民工动手打桩,架
设麻石桥。木匠、石匠都是内行的建桥工人。
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因地而异题出吉祥如意、祈祷福祉、劝人为善和纪念某人
某事或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桥名。
大桥、长桥二桥从设计到承建都是由国内著名桥梁建筑公司招标建设。即便内河
的桥梁也是由专业设计师设计,专业的建桥工程队施工。材料与结构也大都是钢
混建材。
窄窄,目的是方便内河船运。现在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内河运输功能逐渐退消
,高高窄窄的桥显然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公路事业。扬中主干道上的公路桥正朝
“坡改平”方向发展。如果扬中在外游子间或回到故乡,都会惊奇怪发现,家乡
的内陆桥变矮了变胖了。
位于县城中心地带高高大大的三茅大桥、扬子大桥显然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
要,扬中政府投资2000万元,对其实施了坡改平措施。一下子拉近了老县城东西
间的距离。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