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医岁月----五年漫过
(2016-12-13 23:50:54)大学的五年是在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度过的,但也是记忆犹新。
在大学的早期,尤其是大一的第一期,同学们刚从高考的鬼门关过来,松了一口气,当时的衡阳医学院尽管不是什么好学校,我们当年就读衡阳医学院,没有自豪感,不像现在,我们八零级,满满的是自豪感,恨不得在额头上像当年宋江在额头上刺上“衡医”的logo。但是毕竟进了大学,有了几个方面的保证:
1:当时的大学毕业是包分配的,也就是进了大学,只要能够毕业,就有了工作,就是国家22级干部了。在当年,大中专毕业生均属国家干部编制,就连分配工作,也是在组织部负责呢!!前程无忧,当时也就有了一个响当当深入人心的口号“60分万岁”。
2:进了大学,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同学,还可以享受人民助学金,所以我们戏称也有了工资。经济上对家庭的依赖有所降低。甲等奖学金加上补贴达到了20元出头,基本可以满足一个月的生活基本需求,家庭几乎不要再提供经济支援。二等助学金加补贴也有17元多,我也享受了丙等奖学金加上补贴,每月有14.3元。此外,为了提高助学金的享受面,学校还拿出一小部分丙等指标,一分为二,设立了“丁等”助学金。这些举措,解决了部分同学的经济问题,能够安心上学。师范生与卫校的护士学生,国家几乎是全包。不像现在的贷学金,要偿还,还未工作,就背上了一屁股的债。当然那时候的招生人数很少,国家可能负担得起,现在招生那么多,负担不起呀。
3:对于农村来的同学,终于跳了农门。祖宗有德,光宗耀祖,整个生产队、大队甚至公社都会为出了一个大学生感到兴奋。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就吃上了国家粮,变成公家人,从此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当然值得高兴。
在当时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当时的物质生活比较简单,整个社会还是在温饱上的基本需求为主。手表没有普及,条件好的同学可能有一个三洋牌的手提式录放机,用来学英语,听音乐。穿的衣服也就是看谁的军装多一点,反正物质生活也没有太多的攀比。
我在进入大学以后,第一个学期也是稀里糊涂的。但是我发现了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还是比较多的,与几个喜欢看旁门左道书记的同学自己标榜为文学青年,一头钻进了图书馆,搜刮一些西方的文学书籍。《神曲》、《约翰.克里斯多夫》、《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十日谈》、《巴黎圣母院》、《福尔摩斯探案》等等看了不少,甚至逃课看小说。说句实在话,八十年代的社会思潮还是比较新的,我们也跟着一起看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心理分析”等人文社会书籍。
我们也跟着女排的五连冠,热血沸腾,冲到了大街上,连夜游行,甩爆热水瓶,点燃扫帚做火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也是两行热泪长流。
进入了医学相关的课程学习以后,尤其是在解剖课程学习了以后,对于医学的相关课程学习我还是上了心了。每堂课都是认真的记了笔记,我觉得课堂记笔记是学习的好方法,因为只要记笔记,下课几乎没有太多的复习难点。这样晚上的自习时间,可以在图书馆看一看相关的医学类的杂志以及人文社科杂志。当时我比较喜欢看的杂志有:《百科知识》--这本杂志的内容文理兼收,内容非常广泛;还有一本杂志--《自然杂志》(不是英国的nature),读书杂志。中山医学院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医学生》这个杂志也是很受欢迎的杂志。通过广泛的阅读,我还在中国医学生的杂志上发表了几篇读书心得---《耗散结构与疾病》、《第三次浪潮与当代医学生》。
在阅读与专业学习以外,也有一点点社会工作,我就是民选的学生会干部,有同学们的吃喝拉撒有关系。也很热心帮助同学,我的单车是我们年级的公共单车,只要大家有需要,借车没有问题。同学们的衣服裤子烂了,需要缝补,我也是周末就拿回家去帮同学们补衣服,还学会了理发,当时学校给每个大班发一套理发工具,同学们互相理发,可以节约,我的拿手好戏是理板寸。
在大五的时候,做了生产实习队的队长,带领着30多个人在衡阳市中心医院实习。我们的实习队是优秀实习队。
大学五年,学了知识,学了做人,也搞了勤工俭学。当我毕业时,我发现这五年没有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