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悲壮----3
(2012-06-07 21:43:52)
标签:
杂谈 |
一大早起来,因为昨晚阴雨绵绵,估计今早天气也不会太好,需要赶到南岳去上班,毕竟是端午快到了,老天也似乎在想念着屈原这个愤世嫉俗、特立独行、当时孤独而后又流芳百世的战国愤青。
在茫茫的雨雾中,车在颠簸,思绪去回到了二千多年前。看到了一个孤独的忧郁的憔悴的诗人,他将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凝聚成了离骚,再将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化为纵身一跳,成为千古绝唱。
屈原的一生,留给我们民族许多许多的提示。
观其一生,岂不让人感叹其起伏跌宕。
少年才俊初出茅庐,深得老板喜爱,官拜左司徒、三闾大夫早年楚怀王对于屈原是那样的信任,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加上当时的国际政治势力的干扰,楚国国内的奸臣陷害,尤其是战国时期才华横溢的学者、政治家张仪的连横学说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而昏庸的楚怀王有贪图小利,终于将屈原流放,屈原纵有千般忠心,亦是枉然,可怜的楚怀王因为偏信奸臣,最终竟客死秦国。
而屈原的政治主张还是得不到重新采用,他继续漂流湘沅之间,绝对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在今天看来,渔夫的生活处世哲学应该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与世沉浮。但是与世沉浮,我们是否能够穿上一件高科技的纳米服装,像周敦颐爱莲说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呢?如果污泥上身,能否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依然保持一种本色本质呢?这却是一个高难度的人生问题。但是,如果为了自己的内心的纯洁与高雅,这样最尽管可能很累,但是值得,因为当你独处时,你可以孤芳自赏,甚至你并不孤独,因为在正直人的内心世界,会给你留下永远的位置。
那么,屈原投江是否值得呢?
屈原投江,是一种超脱与升华。也是一种祭奠与祭祀,更是一种绝望后的超脱,是对自己政治主张的一种另类的宣告。在当时社会与现在来看,屈原投江-----值得
有了屈原的悲壮,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一个悲壮的节日,没有悲壮节日的民族是没有历史的民族,没有悲壮节日的民族,是没有英雄的民族。当时,有了悲壮的节日,我们能够记住这种悲壮,能够缅怀这种悲壮。作为个人,能够在悲壮中去思考,在悲壮中去学习与传承,在悲壮中去寻找自己的完美与升华,才不会变成蝇蝇苟且之徒,才不会变成投机钻营之辈,才不会变成无耻奸佞之人。遗憾的是,在现代的社会,悲壮已经变成了历史与不值,所以才有了忘恩负义才有了投机钻营,才有了见利忘义,才有了营私舞弊,才有了为长不尊,才有了这个社会的浮华与浮躁,才有了和谐下的真正不和谐。
当思绪回到现实,又是走上手术台的时间了。在十点半以前完成三台手术,剩余的事件处理公务。不敢比屈原,但是没有被放逐,至少心灵未被放逐,可以手术,可以与愿意创业的同仁们继续创业,再造一个辉煌,服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