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快的

分类: 卷首语 |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这恐怕是世间头等快意之事,也是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刻。
快乐之所以快乐,是因为它是快的。在那一刻,人好像忽然获得了加速度,如同飙车和梦幻一般,周
围的一切迅速闪过,人也放佛失去了重量,似乎就要展翅飞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的
就是金榜题名的快乐,那是多么的快啊——人生在灿烂的繁花之上,迎来的它的顶点。
这两大快事,头一件,其实是家常事。芸芸众生,如无意外,生命中总会有上这么一次。而后一件,
确实是个小概率事件,那是历尽艰辛之后,命运流露的难得微笑。如果把金榜题名理解为中了进士,那么
自有科举以来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能够享受这份快乐的,大约不超过几万人;如果提高标准,把金榜题名
视为中了状元,那么这一千多年间,获得这份荣耀与快乐的,不过区区九百多人。
如此珍稀的快乐,必定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不难想象,那是卓越的天资,是寂寞而长期的苦读,
是面对挫折的忍耐与坚韧,也是种种波谲云诡的偶然和机缘。而这一切,最后凝结成的,是一枚中国古代
文化中的明珠。这样看来,关于状元们的故事与传说,必定在人们的口中,长久流传。
人们喜欢谈论在这九百多位状元中,有多少最终被论定为国之栋梁,又有多少人一生平庸,其实不过
是考试机器罢了。这样的争论,在小女子看来,其实并无多少意义,因为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选
出状元,而是让无数的读书人、有才华和志向的人,无论出身贫富,都能够在一套统一的规则下,自由而
平等地竞争。所以,不管状元中出了多少位大才,谁也不能否认在一千多年间,这项制度把大批的精英,
送上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制高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举制度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西方,备受钦羡,被
认为是中国文明中的一项辉煌成果。
时至今日,科举早已终结。但小女子猜想,考试这件事,大概会永远存在。考试前的艰辛与焦虑,金
榜题名后的欣喜与轻松,也依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月,是考试的季节。莘莘学子,将走向考场。经过长期艰辛的准备,他们将自己塑造自己的命运。
本期的封面专题,就是《金榜题名状元时》,谨以此祝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累累果实,正在枝头,为
他们而生长。
无尽的鲜花,将为他们绽放。
前一篇:且去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