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宝石

标签:
文化 |
分类: 卷首语 |

中国之韵
2012年3期
卷首语
所谓宝石
俞悦/文
所谓宝石,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建构。
这也就是说,那些宝石,其本质原是某种自然过程的产物。比如,一只好动的甲虫,不慎跌入一滴松脂,然后便于千年万年之中,凝结为石,这是自然之事。但是,人走来了。人说,这是宝石,这块石头便成为了宝物。正如那大荒山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坠入人间,便通了灵,便成了宝。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是人们关于意义与价值复杂凝结、是人们关于审美的创造与演化。文化有差异,所以人们对于何为宝物的判断,也有了差异与变化。比如玉,在西方人看来,只不过是石头。而在中国人看来,西人的这种看法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君子比德于玉,正是在这块石头上,寄托了中国人特有的对世界和自我的理想。所以,玉之贵,其实不只是它作为物的稀少——据地质学家说,其实也不甚稀少,是中国的文化,赋予了玉以珍贵的价值。
同样的,就各种宝石而言,除了作为物的稀少程度之外,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审美与记忆。什么是美的?什么又是好的?这个审美的标准,其实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比如,中国的古人,似乎就没看出钻石有什么好的。而很多宝石,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其实隐秘地取决于它们在当时的贸易,甚至是国际贸易中的流通程度。比如,古人就认为玳瑁高贵典雅,认为它万年不朽,那是因为它是异域和远方的产物,可是在现代人看来,那不过是类龟动物的甲壳罢了。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宝物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光辉。
与玉不同,宝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总是意味着令人眩目的财富,似乎也一直是单纯的财富符号。那些五光十色的石头,曾经令无数人艳羡垂涎、倾力追求,古时如此,现今亦是如此。但是,或许我们应该不断地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句话——宝石之宝,是一种文化的建构,人类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调整和改变他们对待宝石的判断。
比如象牙,它应当好好地长在大象的嘴巴里,而不是佩戴在人类的身上;
比如珊瑚,它应当留在蔚蓝的大海深处,继续成为海洋生态的一个环节。
意识不到这一点,人类对财富的向往与炫耀,就会变成肮脏的贪婪。这也正是今人与古人相比,在文化上的变化与进步。
宝石,无论是有机的,还是无机的,在根本上,皆属于自然。
所以,爱宝石者,应该更爱自然。
以下为备选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