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建筑观,雏形。 |
大三结束,总结浅薄的建筑观,然而也许是levelup的前提条件呢?
1,附会,象征,隐喻等低级手法形成的形式意义有限。
2,如果追求形式,就单纯追求轻薄的包装形式。
3,如果要追求整体根本的形式,首先要追求内在逻辑。
4,如果无法描述逻辑的具体情况,就用简化的替代逻辑,或者浪漫地描述“逻辑意象”。
5,最后反映在形式上的依然是逻辑,不是人为造型,逻辑造型似乎超越人为能力。
6,人为造型仍然必不可少,如对具体曲线线型,直线力度,密度,动势的把握。
7,人是最终目的,但是很多时候必须把人当成某种标记物,概念,参数,或者现象。
8,视野越广,人就越不像人,越细致入微,人就越像人。
9,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其实很凑效,人静止,他的感受全都当成媒体信息。
10,群体人的位置,移动,总体行为,都能画出华丽的分析图。
11,个体人的行为,心理,习惯,生活状态,感情,能画出更华丽的分析图。
12,人太复杂了,区区建筑解决一两个方面问题足矣。
13,建筑对城市经济,生活质量,环境,交通等问题,影响力极其有限。
14,建筑对城市魅力,浪漫程度,艺术气质,生活氛围,影响力巨大。
15,从空间角度来说,城市可以被解读成不下100种系统模式。
16,每个系统都是整体,且互相关联。
17,即使是单体建筑,其必然占据了城市中某几个系统的某个位置。
18,若要改变区域最重要的是找到关键点,比喻为G点,如何操作反而是次要了。
19,公交车站一点也不小,除非这个城市中只有一个站,一般来讲它比普通建筑还重要。
20,同理,城市的路灯,路牌,交通标志,栏杆,路面铺地等等,比某个建筑重要的多。
21,只要看起来能盖起来,就能盖起来,看起来不行的,也可能盖起来。
22,最牛的是看着盖不起来,其实很容易就能盖起来。
23,越扭曲的造型,内部结构越清晰明了。
24,动筋动骨的怪异很困难,事实上也没必要。
25,结构逻辑是非正常结构的根本。
26,结构是结构,空间是空间,空间服从结构的做法一点都不高明。
27,中国传统建筑比外国的牛了不止一个档次。
28,正是因为太牛,所以特征明显,许多人都能识别。
29,因此抄袭或“抽象”的素材来源很丰富。
30,中国文化更深厚,用以虚饰的“概念”和“说辞”更丰富。
31,传统的形式,材料,空间,做法,都有完整的模式,但无照搬可能。
32,应当研究算盘的设计思路和计算思维,而不是用计算机去代替它,还挺得意快了不少。
33,建在中国的就算中国建筑,即使鸟巢,有坡顶的却未必是,如Miho。
困死了,还有一点写不出来了,待续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