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在做广告销售工作,事业已经初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说不必再担心失业和生存问题。现在,她的问题是想要干一点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霍兰德的人格类型六边形理论中,她基本上是属于“社会型”的一类,最中意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希望能通过此过程实现自我价值。基于她以往的从业经历(基本上是做市场和销售工作)和可能的职业机会(在企业内部转型为人力资源培训师)她可以做市场、销售和人力资源培训这几方面的工作,他们全都是“人际性”工作,与人打交道,这符合于她的基本人格与职业匹配的类型。
现在,再深入地讨论下去,她不想继续做销售工作,因为不喜欢那种必须要直接成交的业绩压力。我们探讨了几种工作机会中可能“与人打交道”的具体类型:她的销售工作中,是一对一的人际交往模式;在市场工作中,他擅长的又不是营销策划,而是具体的活动执行,这在一个项目中可能是一对多的交往模式,但其中更可能是针对不同人,在不同时间段的一对一交往的模式;作为培训师,她在培训中是属于典型的一对多的人际交往方式。问题是她更中意于哪个细分的方向。
我们具体地谈论了一段时间,她在早期的学校经历中,曾组织过很多活动,发表演讲,她更喜欢通过充分的准备,然后向周围的一群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她觉得那时最令人兴奋的时刻。那么,我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她比较适合培训师这个角色。
问题是,她并没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从业背景、专业知识和经验。我们分析了她的工作机会,由于她在公司做得很出色,她的老板有意挽留她,答应可以提供给她做培训的职位,她将有机会作为培训师开始新的工作,基于她的经验,她可以从公司销售人员的培训开始。
谈到“经验”这个词,我们谈到了《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盖洛普公司提到的概念“知识”、“技能”与“才干”三者的区分。
举个例子,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语法和单词是基本的“知识”,任何人都可以学会,但是有了单词和语法,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不会用,这说明知识本身还并没有构成一种能力,语言必须经过反复的交流,才可以成为你的沟通工具。
“技能”这个词就是指你的知识可以在实际场景中熟练地运用,这就是“经验”的意义,技能还包括许多非书本上的知识,这就是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更多强调的是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
但是,你可以背单词,学语法,拉住老外拼命地聊,你可以获得知识,掌握用英语交流的技巧,熟练地用英语交谈和写作,任何英国人、美国人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但是你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英语文学作家,在这个方面,就涉及“才干”。
“才干”可能是天赋,也可能与你的早期经历有关,对一般成年人而言,你的“才干”基本上就已经定型了。一般人往往根据自身的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确定工作方向,但是知识和技能是任何人只要花时间就可以学会的东西,它并不能成为你的核心优势。所以,一旦你并没有将自身才干与职业相结合,你可能会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胜任工作,但是常常难以脱颖而出,发展到一定的平台,就会遇到无法越过的职业瓶颈。
有些人看上去“天生”就是技术天才,销售大王,因为他们的优势才干非常明显,而一般的人并不注重发展自身的优势,而更在乎如何弥补自身的弱点。更重要的在于发现、发展并发挥你的优势才干,而不是弥补弱点——弱点需要适度的管理,以不致于带给你巨大障碍为限,但是绝不可能被弥补得和你的优势才干一样好。我们可以学习演讲技巧,反复练习,但是真正成为演讲家需要天分,这恰恰是现实。有些“天生”的演说家,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修炼,却能出口成章,这恰恰是因为每个人优势才干的不同。
有些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恰恰是态度问题,而并不是他没有才干。比如我的这个朋友提出她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她觉得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应当加以克服。但我脱口而出:“焦虑也是一种才干!”正因为你的这种心理特征,你可能更适合去做一些细致性的工作,比如组织一次培训课程等活动,作为一个“焦虑”的人,你可能会更多考虑这次活动方方面面的细节,考虑一旦出现问题的预案,你可以把它做得更完美,而不具有这种“焦虑”才干的人,即使他很辛苦地去做,可能最后也是破绽百出,因为他不具备那种追求完美精神的“焦虑感”,他是不可能突然细致、周到起来的。
过度焦虑当然是一种疾病,需要看心理医生,不属于我的谈话范畴。但是适度的“焦虑意识”,你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你的独特才干之一种。
才干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并不一定说明你今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可以直接就做成什么,但是,一旦你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才干,你就可以找机会去做,技巧和知识对于大多数的入门型工作都很简单,学习起来只需要一年半载,才干却是几乎学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