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闷的回答之后,冒出一个精彩的By The Way

(2006-05-22 01:33:40)
她,80年代的女孩,24岁前的生活经历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读书——工作——读书。5年前中专毕业后就业,目前在湖南一所大专院校读大二。原本打算在2007年前顺利毕业,但读了徐老师的书后发生了观念上的变化,现在她读的是工程类专业,一个自己并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专业。她声言更喜欢文科,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大专还要不要继续念下去?如果停下来,那么她的工作起点又将是什么?
 
她说:“我自己的初步考虑是依我现在的年龄必须要和未来的工作和婚姻联系起来,所以我不打算念了,最好拿到一个大专肄业证,开始进入工作,在两到三年内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在工作稳定下来后,再考虑个人问题,在30岁以前。

我现在就是在走和留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而且24岁的我也确实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自己究竟最适合做什么?我本人性格外向,冲动急躁,最大的优点我自觉得是很容易很快能和陌生人沟通交流。至于做管理或和群体相处,我并不擅长。曾做过电脑教师,做过推销员,也做过公司文员。要说喜欢,我似乎对旅游业有一点兴趣,但也从未尝试去做过,不过我觉得这将是一个很有发展的行业。
 
 
答复一点私人意见:
 
   擅长和陌生人一对一地打交道,这是做人际性的工作。做什么样的人际性工作而又不特别需要高等学历呢?比如做销售。这是一个典型的人际性工作,而且对学历背景又没有特别的限制性要求。好的销售人员是任何企业的灵魂人物,知道500强大公司中成为CEO最多的是哪方面专业的人才吗?是MBA?不,那不是一种行当,是做销售的人才!
 
   但是,销售人才的特点还不止于要善于沟通,他还要善于"成交",比如市场人员也需要善于沟通,但是他们的思维常常是发散型的,要不断地往外冒出创意,但是销售人员思维是要收缩型的,要收得回来,落在具体的"成交"这个结果上。你说自己曾经做过推销员,卖出产品的感觉如何?假使它带给你的感觉是兴奋、满足,你可能就是天生的销售员,在好的公司,真正的销售好手会比他的很多级上司赚钱要多,他们是不要升值做管理的,给我也不干,嫌烦。
 
   销售人员说明自身工作状态的唯一职业语言就是销售业绩,因此它是典型没有很强学历门槛的潜力性职业。卖房地产做得很好,你也可以转行去500强美资公司卖CPU,这是我身边朋友的例子,这就是可转换技能,它能让你游走于不同的行业,假如你想。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完全可以扔掉鸡肋式的学历。
 
   如果你喜欢导游,可以考一个导游证,但是最重要的是去实习导游本身,不要把它仅仅停留在梦想的阶段。导游的巨大市场之一是在服务于老外,假如你可以用英文导游,你会成为抢手人才,可以赚到每小时几百甚至上千块的导游费,这就是稀缺资源所带来的超额市场回报。
 
   学历较低的人,假如要走理论学术之路(比如做学者、科学家),假如要走复杂性专业技术之路(比如做工程师、医生、律师),往往会导致具有学历至上意识又很难拿到学历的悲剧,两头落空。找到并掌握一种简单的而又为市场亟需的稀缺性技能,往往是一个相对的成功快车道。
 
   职业规划起始于两个基本准则,第一原则是发掘自身的独特优势,(兴趣也是优势之一,但不是全部);第二原则是发掘市场巨量需求的稀缺性资源。一旦把你的优势与市场的巨大需要结合,职业规划的基本步骤就已经完成。
 
   比如导游不一定好做,有导游证的人太多了,但是涉外导游却太少;比如一般的销售人员起步,最初拿单子很困难,但是一旦成熟,可以成为令人羡慕的金领职业。销售可以做很多行业,卖保险、卖基金、卖房子、卖汽车、卖电子产品,也可以卖服务,买某种个人和企业需求的解决方案……
 
   这个话题说不完,暂时点到为止;根据你的回应,我还可以继续与你探讨下去。
 
    BTW,今天刚听了一个MIT心理咨询师的演讲,她说的话翻成中文就是“生活不会从你取得PHD(博士学位)那一刻才开始。”感情的问题正是这样,难道你大学不恋爱、硕士不恋爱,博士之后就自然会有个丈夫从天上掉下来?你那时候又怎么会自然形成爱人与被爱的能力?爱是一个过程,婚姻只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倘若我们都要怎么怎么之后才开始谈感情,谁?在哪里等你?爱是分享,是共同成长,不应是一次婚姻的铺陈之物或副产品。
 
    爱的限定性条件越多,越容易出现问题;不如爱得单纯,随时随地都是最好的时候,别忘了爱根源上是本能,我们大多数人为所谓“成功焦虑”已经异化得近乎非人,忽视了生命的本质,这样就还有所谓事业成功的人生loser。
 
    别忘了一个基本的残酷事实,按照20/80的概率,我们大部分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按照这种相对性的比率,成功是具有排他性的,假如一个人成功,另外四个人就会“自然失败”;但是幸福却基本不具有这种排他性,它更是一种内心尺度。我们不要把自身的幸福强捆在所谓“成功”上,那样就等于一旦“失败”就预订了“不幸”。所以一旦一个人成功了,另外四个人就会既失败又不幸——没有比这更糟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