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话:絮絮叨叨 |
有天看一个电视节目,介绍西湖边一家非常有名的私房菜。记者采访一个食客,他激动地说:“一般的馆子,你吃几次就腻了。但是这家馆子,永远吃不腻。这里菜的味道简简单单,没有那些味精色素的味道。来了也不用你点菜,他都安排好了,买的都是当天最好的菜……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饭!”
当时我就笑了,对秧爹说:“你意识到了吗,其实你每天吃的就是名震江湖的XX私房菜啊!”
真的,他所形容的这一切,不就是普通人家里吃的饭菜吗?
私房菜,就是自家做了给家里人吃的菜。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下饭馆是很奢侈的事情。至今秧奶奶夸人做饭好吃,都会说一句:“真不错!馆子水平!”到了现在,事情又反过来了,最高级的菜,又变成了私房菜。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家中都不大做饭。在没有小秧之前,我和秧爹可谓是吃遍了、也吃腻了生活范围内的所有餐厅。我真正开始做饭是从小秧出生之后。说来也奇,尽管当时我的厨艺还属于做什么都要现翻菜谱的阶段,但哪怕就是一个鸡蛋羹,小秧也爱吃我蒸的,而不爱吃阿姨蒸的。
为了小秧,我开始正式下厨。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早就会做饭——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跑到喵君家里,教她做饭,拯救她于“父母出门已经吃了好多天面包夹火腿”的水火之中。但是当我真正开始每天都为一家三口做饭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其实远远谈不上会做饭,我只是能做饭。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首先我发现我不太会买菜。其次,我发现自己还是要照着菜谱亦步亦趋,稍微发挥一下,效果就大打折扣。于是一日三餐就让我感到负担很重。而且也并不是每次都好吃——至少我自己就常常不满意。
但就这样做了大概两三年的时候,我的厨艺开始有了质的飞跃。我变得会买菜了,而食材只要够好,随便炒一下甚至白水煮一下,就很好吃。于是烹饪方法也变得灵活了——时间充裕,就做点花样,时间紧张,就做个简单的菜式。比如清炖排骨汤简单,若想美味而不腥,也不必多高的厨艺,只要买最好的肉就行了。
做菜多了之后,菜谱也不再是必需品。即便是从没做过的菜,随便找个菜谱看一眼,立刻就能知道关键所在,然后就可以根据自己手头的材料从容下厨了。而不管多么陌生的食材,我也很少会出现“怎么这么难吃”的状况了。
从开始做饭到现在,大约有五年了。也就是说将近2000天,即便不是每天都做饭,我也精心做了上千顿饭。这上千顿饭的经验累积下来,不仅让我的厨艺提高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做饭的心态和新手时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新手做饭,特别喜欢做看上去技术含量很高,工序很复杂,造型很华丽,味道很浓重的所谓“很牛”的菜。
而资深主妇除非是特别爱好烹饪,否则很少平时做这样的菜。因为这样的菜其实并不健康,而且会让厨房清洁工作也变得复杂。何况,每一个资深主妇都可以做到不用高汤不放味精,将一碗简简单单的素面条都能做的清淡美味却不寡淡,即便是一个荷包蛋也状如元宝,蛋心软硬恰到好处——那又何必烹炒煎炸呢。
新手做饭,还特别喜欢把一切食材都切细丝切小,觉得这样才显得自己刀工好。而资深主妇都会知道,把上好的食材切细切碎真是一种暴殄天物的做法——破坏口感,营养流失也越严重。最贵的菜往往都是形状很完整的,比如最好的肉才能拿来做牛排。当然,烹制大块的食物,比烹制细碎的食物,需要更高的技巧和经验。
新手做饭,还常因为颜色不漂亮而苦恼。而有经验的主妇,看到颜色过于红亮的红烧肉,第一反应都是“放了多少色素”,反而去那些颜色不够鲜亮的馆子吃饭还更放心些。因为如果你多做几次菜就会知道,不管你糖色炒得多漂亮,这些刚刚还在锅里红红亮亮的肉们,出锅三分钟之内就会变得原来越黑……假如你再认识几个专业大厨,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地告诉你:废话,不放色素,不浇明油,颜色怎么可能又红又亮。自己做饭多了以后,我们家出去吃饭,也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少去那些便宜的小馆子。因为确实再也吃不下那种由色素,香精,配上不够好的食材做出来的饭了。
最重要的是,新手才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一顿饭。资深主妇每天都要做饭,自然会把这个时间缩短至最短,省下时间做更宝贵的事情。无论是从味道、健康抑或工作量的角度考虑,家常菜都是越简单就越没有负担。
每天为全家人做饭,与偶尔当众露一手有很大的不同。家常菜不华丽,不好看,不复杂。但是我相信每个妈妈都会像我一样,考虑昨天全家吃了什么,最近什么菜正上市好吃,家里人最近是什么身体状况等等很多很多的因素,才买下最终那一篮子要拿来烹制的菜。而最终能做到用最简单的方法烹制出可口的饭菜,更是多年锤炼出的深厚功力。
家中每一盘菜端上桌的时候,都在看似平常简陋的外表下,蕴含了无限的心思。日复一日的心思凝结在眼前的菜里。这样的菜,怎么可能不好吃。人们常常说,世界上最好吃的饭,就是家里做的饭。这并不是从小吃惯了口味的缘故。而是因为,再好的厨子,也不会像妈妈那样去精心烹制每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