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开到历史文化街区
标签:
情感 |
分类: 兴之所至 |
选课学生在授课教师夏增民的带领下,主要参观了原华中大学建筑群,凤凰山、花园山文化沉积带,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和都府堤革命历史遗址。一路上,夏老师介绍了武昌老城区沿途小东门、粮道街、云架桥、棋盘街、鼓架坡、涵三宫、双柏后街、凤凰山、昙华林、花园山、戈甲营、太平试馆、崇福山、三义村、得胜桥等历史地名的来历,同时也简要讲解了所考察历史文化遗存、遗迹的历史、现状和意义。
对于这种授课方式,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的邹文涛同学第一感受是“很新奇”。他说,这是他第一次以这种形式上课,很喜欢这种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考察中,见到了很多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的名人故居和一些以前没去过的地方,尤其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以前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教堂,感觉很美,印象最深刻!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夏增民当然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他认为,特色公选课的“特色”,一是内容上有特色,文化遗产议题不仅在国际上是“显学”,近些年来在中国也越来越受重视,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是社会共识。二是力求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他说,可能很多同学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比较隔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这个课堂内容,尝试采取“感受、理解、参与”的思路。先让同学们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能够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然后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到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即是“感受”层面的课程实施阶段。回到课堂上以后,老师再进行城市文化遗产内容的讲授、学生结合感受和了解到的知识再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深度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了,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与自然遗产》这门课的最终目的,即是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精神,让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意义有更大、更广的弘扬。
据悉,本课堂还拟将组织到武昌老城区南片、武昌蛇山城市脊线、汉口老租界区片和汉阳环龟山片区进行文化踏查活动。

加载中…